30年间的改变
30年间的改变
伊莱恩的付出和无私分享,让上百万的人因为SCD饮食走上了康复之路,最终获得健康。
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我们应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将SCD发扬光大,同时也应该让SCD更加完善,进一步优化。
伊莱恩的《打破恶性循环》一书从出版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这30年间,不仅疾病谱大大改变,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对疾病之间关联性的认识也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其一是炎症性肠病、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等慢性肠道疾病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在药物干预无效后开始了解并通过SCD饮食干预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其二是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关联性研究增多。当我们面对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常见的问题,以及大家逐渐熟悉的慢性疲劳、过敏、哮喘、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时,我们开始考虑是否应该异病同治,从肠道入手进行干预。在采用SCD饮食后,各种慢性疾病症状缓解,最终疗愈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其三是对肠脑轴的研究火了,肠道与大脑之间的连接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更让人兴奋的是,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有着非常好的实用价值。关于益生菌治疗抑郁症,用SCD干预自闭症、多动症、精神分裂等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越来越多。这些本来被大家忽视、无计可施的疾病,突然开始有了治愈的希望。
其四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念珠菌过度生长、肠漏等疾病成为专业研究领域中的焦点,让我们对于伊莱恩曾经提到的有害菌过度生长、帕梅拉强调的异常发酵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其五是异病同治(多样化的症状,但皆源于肠道)开始为人们所接受,而同病异治(自闭症)和精准医疗一起成为了我们的目标。
伊莱恩在《打破恶性循环》一书中曾经反复提到有害菌过度生长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害菌?不同的有害菌是否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那在实施SCD饮食时,是否应该区分对待?
简单的回答是:有害菌主要包括细菌和念珠菌两种。
那我们先来说一下细菌过度生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