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亨利的葬礼
法国国王死后四十天才为他们举行葬礼。这是一种习俗。亨利四世的置放了防腐香料的遗体封存在一具铅制棺材里。棺材上竖起一座尽可能体现他自然真实的形象的塑像。面对这尊塑像摆放着平时的王家膳食。肉食弃让给了穷人。教士夜以继日围着国王的塑像诵读祷文。这种习俗从亚洲传到我们法国这样的环境。要了解这种习俗的根源,必须回溯到古代的波斯国王。这种习俗极少被人保持和遵从。在一个生活必需品经常短缺的国家,它耗费过于巨大。亨利身后留下巨额财富。他的去世越令人扼腕叹息,他豪华的葬礼就越盛大。
6月29日,他的遗体从卢浮宫的大厅运到巴黎圣母院,当天就存放在该处。第二天转运到圣德尼。他的蜡像由棺材后面的一副担架载运。国家的全部公务员都身穿丧服参加这个典礼仪式。但是,高等法院人员却穿着红袍,表示国王之死并不中断国家的司法裁判。
高等法院想紧随国王蜡像之后。但是,巴黎主教却声称这是他的权利。这个争议扰乱了这个典礼仪式很长时间。高等法院的执达吏想让担任大司祭的巴黎主教亨利·德·贡迪和昂热主教米龙两人退出葬礼。
殡车停了下来。民众惊讶不置并且万分愤慨。殡仪队伍行进次序理应安排得能够杜绝任何争议。但是,类似的争端却又在举行这类仪式时频频发生,屡见不鲜。必须求助于母后的决定。既然现在的问题是举行葬礼,而举行葬礼是教会的职能,那么率领警卫连的苏瓦松伯爵就必须把这两个主教安置在似乎应该属于他们的位置上。警卫队队员甚至动手抓捕一个反抗的法官。这个法官就是保罗·斯卡龙。他是著名滑稽可笑的诗人保罗·斯卡龙[1]的父亲。这个诗人因他妻子的缘故更加闻名遐迩。
殡仪队伍到达圣德尼后,国王的普通宫内侍从把棺材运进墓穴。豪华丰盛的饭餐总是这些盛大排场的结尾。在圣德尼主持宗教仪式,负责祭礼的德·儒瓦耶兹红衣主教和朗读祭文的昂热主教同全体教士在修士食堂晚餐。大厅安排了三桌酒席。第一桌是为亲王和王室的大官安排的。第二桌是为高等法院安排的,第三桌是为国王家中的所有官员安排的。
看来高等法院如果过去在这些仪式中被视为贵卿法院,那么高等法院法官就本应同身为贵卿的血缘亲王同桌就餐;看来高等法院法官既然在法院同血缘亲王一道出席,高等法院法官就能够同身为贵卿的血缘亲王同桌就餐。然而,所有习俗、惯例始终有矛盾之处。有人声称高等法院只是当血缘亲王和贵卿来主持掌管这个法院时才是贵卿法庭;还声称仪式、礼仪不准许王侯,特别是血缘亲王允准高等法院法官和他们同桌就餐。
这些关于等级地位的详情细节,是历史研究中最微不足道的细枝末节。所有因在先权而引发的争端,都是微不足道、无关宏旨的档案资料。
[1]保罗·斯卡龙(1610—1660),法国作家。在戏剧、滑稽叙事诗和小说创作方面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