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德国

1.2.3 德国

德国装配式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1845年德国弗兰兹发明了人造石楼梯,即德国的第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自此开启了德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历史,此后德国的预制构件发展便日趋成熟并不断投入实际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战争破坏和大量难民回归本土,德国住宅严重紧缺。德国用预制混凝土大板技术建造了大量住宅建筑,为解决当年住宅紧缺问题作出了贡献。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体系因在抗震、保温、防水等方面有一定问题,已很少被应用。

德国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要采用预制叠合板体系,该结构体系中预制叠合墙板、预制叠合楼板、内隔墙板、外挂板、阳台板等构件采用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制叠合墙板由两层预制板与格构钢筋制作而成,现场就位后,在两层板中间浇筑混凝土共同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力作用。预制叠合楼板、叠合墙板可兼做楼板、墙体的模板使用,结构整体性好、混凝土表面平整度高、节省抹灰、打磨工序。相比预制混凝土实体楼板,预制叠合楼板质量轻,节约运输和安装成本,因而有一定市场。德国对该体系不断进行发展改进,将预制叠合板体系与节能技术充分融合,提出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仅依靠建筑本身的构造设计,就能达到舒适的室内温度,满足“冬暖夏凉”的要求,如图1.9所示的被动式住宅和开姆尼斯城市剧院。

德国的预制叠合板体系对中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德国FILIGRAN公司发明的钢筋桁架式的叠合楼板便被中国的一些企业引入且一直沿用至今。

图1.9 德国被动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