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构造要求
图4.64 板端堵孔作法
①板端封堵:应采用不低于M3.5砂浆块或C10混凝土在板端堵严板孔,并将多余砂浆或混凝土清理干净,具体尺寸要求如图4.64所示。
②吊点设置:空心板吊点应设在离板端300~600 mm处。构件起吊时,应保证各吊点受力均匀。长度大于6 m的空心板起吊应使用专门吊具,使钢丝绳与板面的夹角不小于60°。
③空心板的板缝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a.灌缝前应采取措施保证相邻板底平整;
b.灌缝前应将拼缝内杂物清理干净,并用清水充分湿润,根据灌缝宽度按《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跨度4.2 m~18.0 m)》(13G440)的要求布置缝中钢筋,灌注混凝土后应注意浇水养护;
c.灌缝应采用强度不低于C30且有良好和易性的细石混凝土,并宜掺微膨胀剂,以确保板间拼缝中的键槽能灌注密实,避免出现拼接裂缝。
④楼面板上管线设置洞口应满足下列要求:
a.宜优先采用楼面排板时利用拉开的板缝空间设置管线;
b.宜在板支承附近,沿空心板孔道切割所需要的孔洞,互不伤及受力钢筋;
c.当本条b.的开洞宽度不满足要求时,可将1.2 m宽的板切断一个肋加宽孔洞,但此肋宜处于板宽的中部或成对称的位置;
d.断肋后板的选用荷载及检验荷载可由设计、制作双方按图集《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跨度4.2 m~18.0 m)》(13G440)的相关规定核算商讨后确定。
⑤连接构造。
目前国内图集《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跨度4.2 m~18.0 m)》(13G440)给出了空心板板端连接构造与板缝连接构造,如图4.65和图4.66所示。
图4.65 板端连接构造
图4.66 板缝连接构造
新西兰规范给出了三类预制梁与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搭接并后浇叠合层的连接方式,如图4.67所示,三类连接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后浇混凝土层浇筑之前板端支承的预制梁的高度不同。
图4.67 三类梁板连接节点
a.第一类梁板连接节点。
如图4.68所示,该类连接节点是预制空心板搭接在预制矩形梁上,去掉预制空心板板端上方的部分混凝土,并且在预制空心板的空腔内设置“回形针”钢筋,板面铺设加强钢筋,最后后浇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该类连接方式便于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将自动进入预制空心板端部的凹槽内,混凝土凝结硬化后能够起到加强空心板端面抗剪的作用。由于“回形针”钢筋的设置,在地震作用下形成了能够为楼板提供延性和承载能力的延性抗弯构造。但是该类连接节点由于预制梁高度较低,使得施工阶段必须增加支撑数量,并需要更加严格地考虑施工阶段预制梁的挠度和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移除支撑以后,还需要额外的钢筋来抵抗由恒荷载产生的梁端负弯矩,此时需要考虑增加柱子的强度以保证梁铰机制能够实现。
图4.68 第一类梁板连接节点
b.第二类梁板连接节点。
如图4.69所示,该类连接节点是预制空心板搭接在倒T形预制梁上,去掉预制空心板板端上方的部分混凝土,并且在预制空心板的空腔内设置抗剪钢筋,板面铺设加强钢筋,最后后浇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相对于第一类预制梁,该预制梁高度更高,梁的刚度更大,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那么多支撑。但是该类连接节点预制梁的部分箍筋锚固在相对较薄的后浇混凝土内,由于弯曲产生的水平剪应力将从预制梁顶部转移到后浇层混凝土中,因此箍筋需要一定程度的锚固才能保证叠合梁正常工作。关于锚固箍筋的直径和最小后浇层厚度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研究。
c.第三类梁板连接节点。
如图4.70所示,该类连接节点是预制空心板搭接在L形预制梁上,L形预制梁带有连接加强筋,去掉预制空心板板端上方的部分混凝土,并且在预制空心板的空腔内设置三角形抗剪钢筋,板面铺设钢筋网片,最后后浇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第三类梁板连接节点常用于边梁、电梯或楼梯井,后浇混凝土不需要边模板,但必须要更加注意为空心板提供足够的板端搭接长度。
图4.69 第二类梁板连接节点
图4.70 第三类梁板连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