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叠合板特点
叠合板在受力性能方面和全装配式楼板相比较,可以看出它能够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制作工艺方面与现浇楼板相比较而言,楼板主要受力部分在下层,而叠合板这一部分都是在工厂中进行制造,通过机械加工生产,其质量相对于在建筑工地上现浇更有保障,且在工程的前期就能够进行生产加工,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在工厂中加工,其生产的模板可以多次利用,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工程施工中,预制底板就可以充当模板,相比现浇作业减少了工作量,也减少了高空支模的难度。
由于叠合板整个结构分为预制与现浇两部分,那这两个部分的混凝土能否共同工作,能否承受相对较大的剪力而不产生滑移,这些成为了叠合板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利用一些构造措施,使两个部分能够共同工作,并且当受力较大的时候又不会沿叠合面发生破坏;叠合板两个部分同样存在着龄期上的差别,所以会导致这两个部分收缩应力存在着差别,两部分龄期相差得越大,其收缩应力相差得也就越大;从施工制作角度看,叠合板还存在施工工序较多、节点构造复杂、运输吊装困难等问题,尤其在施工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在施工质量管理方面给施工单位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从设计、构造和施工等各方面对叠合板做了很多的研究,为叠合板制定了相应规程和图集,如《密拼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T/CECS 993)、《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50 mm、60 mm实心板)》(06SG439-1)、《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JGJ/T 258)、《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板》(14G443)、《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应用技术规程》(T/CECS 715)、《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 mm厚底板)》(15G366-1)、《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技术规程》(T/CECS 722)、《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35、40 mm厚底板)》(23TG02)、《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T/CECS 10132)、《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板(跨度4.2 m~18.0 m)》(13G440)、《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坡板宽度2.4 m、3.0 m;平板宽度2.0 m、2.4 m、3.0 m)》(18G432-1)等。规程和图集通过采取单面出筋叠合板以及板与板之间的密拼构造等措施,解决了叠合板运输困难,节点构造复杂,后浇带需要支设模板等问题。因此,叠合板在装配式结构中应用得最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