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2025年09月27日
1.4.2 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指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在工地进行吊装、拼装式施工,从而实现建筑的环保、节能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这样能形成施工、生产以及设计一体化发展的建筑模式,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构件生产、机械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等特征,使劳动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缩减了施工周期,保障了工程建造质量,提升了建造的综合经济效益。
然而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而言,由于其具有构配件生产统一预制、施工人员数量减少、相对节约资源、房屋结构性能优越、对环境污染较少等优势,并采用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以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日益加剧的建筑行业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能有效推进施工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中型的转变。纵观国外装配式技术发展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防水能力、保温能力、舒适度及隔音效果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建筑周边的环境水平以及建筑的工程质量和其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同时也可以提高建设建筑的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以装配式建造方式也是实现建筑房屋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同时这也是在我国适用的建筑住宅项目中比较新型的建筑发展模式。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建设中可以有效地实现自动化生产以及现代化控制等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使得建筑行业的生产环境稳定以及生产效率比较高,而且出厂构配件经严格检验,以保证其产品质量。预制构件的外观较平整,尺寸较精确,而且可以预埋水管电线避免后期开槽,同时综合考虑了保温及隔热等方面的因素,平整的表面便于内、外墙装修,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配件要充分发挥构件厂生产设备的效率,尽量统一构件的类型,减少构件规格,同时提高建筑构件之间通用互换性能,从而提高构件的使用频率、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