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支撑智能建造技术进步

1.4.5 支撑智能建造技术进步

智能建造就是将应用系统与生产过程一体化,其中应用系统就是指系统数据多方共享,这样便于多方协同工作,生产过程一体化是指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这样的智能建造会使管理更加精细化。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使管理对象细化到每一个构件,对于构件的施工工序、所需的材料与时间,都可以更加精细地管理,并且在构件制作完成后可以形成一个建筑所需的材料表,根据材料表在现场进行装配即可。通过这样严格的标准化的流程管理,可以大大降低由于人工产生的风险,做到精益建造智能化。智能建造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创造的优势主要可以概括为4大方面,分别为可行性研究精确化、精准质量控制、施工智能管理、构件损伤监测。

(1)可行性研究精确化

可行性研究是指对于项目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在智能建造中,我们可以从BIM项目的大数据库中找到相似的项目,对各种各样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发掘并加以比较,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实现项目的高质量低成本。

(2)精准质量控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大数据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去控制建造质量是因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件从最初的设计、生产过程、生产工艺、运输和进场堆放以及安装工序等过程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构件安装,可以先进行虚拟仿真得出精确数据,制订最优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中的质量问题都能在BIM数据库中显现,这样在整改时都是有据可依,质量过程控制可以在网上进行实时的监测,做到预防质量事故发生,定位质量整改,实现智能化质量控制。

(3)施工智能管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数据对于可视化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帮助,我们利用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技术、GPS等各类传感器对于项目实时监测产生的数据,如施工的天气、施工的风速、现场工人施工的效率等来对项目进行可视化的管理,并利用网络地图(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反映的实时地图数据可以实时分析道路交通状况,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造中构件的运输提供智能的监测服务。这样还可以智能地得出项目施工的时间与全程周期的费用,并且我们可以根据最初对于项目的概预算数据和实际施工中的费用进行对比,可以对下一个项目的概预算进行更加合理的优化。

(4)构件损伤监测

构件的损伤监测是指工程师在最初建模的过程中对于装配式构件进行相关的编号,每一个构件都有着独有的构件编号,在后期的传感器监测中就可以精准地找出是哪个构件有损伤,而不是使用传统意义上对房屋安全进行大范围的检测,这样既提高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后期维修的效率,也能降低维修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