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支座节点设计

4.2.4 支座节点设计

当板搭接在墙或梁上时,叠合板板面钢筋以及板底钢筋都应该在支座后浇混凝土层内锚固并满足相应的构造要求。支座节点钢筋构造包括了板面钢筋以及板底钢筋构造,其中板面钢筋又包括了叠合板叠合层内面筋以及桁架钢筋上弦钢筋,底板钢筋即钢筋桁架预制底板内钢筋。

1)计算方法

桁架叠合板板端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板端截面承担负弯矩作用时,截面高度可取为桁架叠合板厚度。

②板端截面承担正弯矩作用且板端钢筋不伸入支座时,支座处桁架预制板的纵筋搭接钢筋可作为受拉纵筋,有效截面高度应取搭接钢筋中心线到叠合层上表面的距离。

③桁架叠合板板端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列公式规定:

式中 Vs——板端剪力设计值;

VR——板端受剪承载力设计值;

Ac2——桁架叠合板后浇混凝土叠合层截面面积;

Asd——垂直穿过桁架叠合板板端竖向接缝的所有钢筋面积,包括叠合层内的纵向钢筋、支座处的搭接钢筋。

2)板面钢筋支座节点构造

(1)叠合板板面钢筋

桁架叠合板板面纵向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于中节点支座,板面钢筋应贯通。

②对于端节点支座,应符合下列规定:

a.钢筋伸入支座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当截面尺寸不满足直线锚固要求时,可采用90°弯折锚固措施,此时,包括弯弧在内的钢筋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ζalab(lab为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的钢筋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15倍;

b.当支座为梁或顶层剪力墙时,ζa应取为0.6;当支座为中间层剪力墙时,ζa应取为0.4。

(2)钢筋桁架上弦钢筋

当钢筋桁架上弦钢筋参与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时,应在上弦钢筋设置支座处桁架上弦筋搭接钢筋(图4.32),并应伸入板端支座。搭接钢筋应按与同向板面纵向钢筋受拉承载力相等的原则布置,且搭接钢筋与钢筋桁架上弦钢筋在叠合层中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l,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ll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搭接钢筋在支座内的构造与上文板面钢筋在支座中的构造相同。

图4.32 桁架上弦钢筋搭接构造示意图

1—支承梁或墙;2—桁架预制板;3—上弦钢筋;4—支座处桁架上弦筋搭接钢筋

3)板底钢筋支座节点构造

(1)板底钢筋伸入支座

桁架预制板纵向钢筋伸入支座时,应在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图4.33),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s。当板端支座承担负弯矩时,ls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且宜伸至支座中心线;当节点区承受正弯矩时,ls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

图4.33 纵筋外伸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图

1—支承梁或墙;2—桁架预制板;3—桁架预制板纵筋

(2)板底钢筋不伸入支座

桁架预制板纵向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应小于桁架预制板厚度的1.3倍,且不应小于75 mm。

②支座处应设置垂直于板端的桁架预制板纵筋搭接钢筋,搭接钢筋截面积应按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桁架预制板内跨中同方向受力钢筋面积的1/3,搭接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 mm,间距不宜大于250 mm;搭接钢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与搭接钢筋平行的桁架预制板内同向受力钢筋的强度等级。

③对于端节点支座,搭接钢筋伸入后浇叠合层锚固长度ls不应小于1.2la,并应在支承梁或墙的后浇混凝土中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s;当板端支座承担负弯矩时,支座内锚固长度l′s不应小于15d且宜伸至支座中心线;当节点区承受正弯矩时,支座内锚固长度l′s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如图4.34(a)所示。

④对于中节点支座,搭接钢筋在节点区应贯通,且每侧伸入后浇叠合层锚固长度ls不应小于1.2la,如图4.34(b)所示。

⑤垂直于搭接钢筋的方向应布置横向分布钢筋,在一侧纵向钢筋的搭接范围内应设置不少于3道横向分布钢筋,且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 mm,间距不大于250 mm。

⑥当搭接钢筋紧贴叠合面时,板端顶面应设置倒角,倒角尺寸不宜小于15 mm×15 mm。

图4.34 无外伸纵筋的板端支座构造示意图

1—支承梁或墙;2—桁架预制板;3—桁架预制板纵筋;4—钢筋桁架;
5—支座处桁架预制板纵筋搭接钢筋;6—横向分布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