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加快与BIM技术信息化数字化融合

1.4.4 加快与BIM技术信息化数字化融合

基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特点,以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特点分析,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不适用于传统的设计、施工、管理模式,BIM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实际应用如图1.23所示。BIM服务设计、指导生产、模拟施工、数字化建模等特点恰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相适应。BIM技术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设计方法的转变,更是从传统设计模式到装配式建造的观念转变,具体将从以下4个方面体现。

(1)BIM与一体化设计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厂化生产的前提,是要做到一体化设计,即各专业以及各工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进行建筑、结构、设备、装修、施工串联起来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信息保留的完整性、传递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传统的设计模式中通常采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的形式,对各专业所需交互的资料进行传递与整合,不仅效率低,错误率也相对较高,仍处于较松散的协同模式阶段。在BIM正向设计中,利用工作集协同方式以及链接协同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各专业间实现实时、准确、高效的交互协同一体化,可以根据项目规格、类型的不同,策划相适应的一体化协同方案。

(2)BIM与标准化设计

标准化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在传统设计模式中,虽然可进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标准化设计,但构件仅能以二维图纸的模式进行平立剖面的表达。利用BIM族库,建立标准化构件库,便可以用三维的预制构件模型来表达以及形成集成化。同时,标准化设计对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有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方式中,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通常置于施工图设计完成以后,由生产工厂进行。在BIM设计过程当中,将“拆分设计”前置于方案阶段,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不仅可以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并且可以规避由于设计过程的脱节造成的经济损失。

(3)BIM与工厂化生产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工厂化生产模式下,可将其主体结构、部品部件的误差精确控制到以毫米计量,而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绝大多数仍是基于一种模糊的控制设计,需要由现场施工阶段进行手工修正,耗费人力、物力。相比之下,建筑构件可以直接在BIM中建模、生成加工图纸,能够精确地表达构件的二维、三维关系,将传统设计模式中离散的图纸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模型中,厂家可以根据所提供的BIM模型获取所需构件的全部信息,保证生产的精准度,并且能够从设计阶段向生产、施工、运维阶段将建筑所具有的全部数字化信息完整地传递,与工厂的协同更加紧密。

(4)BIM与信息化管理

图1.23 BIM技术的运用

BIM的信息化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例如,BIM技术可以与射频识别(RFID)技术相结合,将应答器(电子标签)嵌入建筑构件当中,收发信机(阅读器)通过磁场能够读取到应答器中的数据,并且通过中间件与应用软件进行相互传输。BIM与RFID技术的结合,可实现质量管理可追溯,在生产、施工、运维阶段更好地实现数字信息化管理。在运维阶段,BIM技术还可以与移动终端相结合,使建筑空间信息可通过实时数据传输,通过3D平台能更加清晰地掌握运维信息,及时对故障部位进行精准定位。另外,BIM技术与云平台的结合,有助于将信息通过云端有效地传递到各专业部门,使各终端可以实时查看项目信息。

BIM的数字化、信息化建造不仅仅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最佳表达方式,同时,数字化、信息化建造也需要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形式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