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简介

常用中药简介

1.山楂

山楂也被称作山里红。主要产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北方种植较多,有南山楂、北山楂等品种,可以煮熟吃,也可以生吃。性略温,味甜、微酸。山楂具有消食健脾的功效,可以治疗具有胃胀、吞酸、嗳气、消化不良、大便稀薄等症状的胃肠病。能够活血化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症有效。山楂还具有降低血压、强心、抑制绿脓杆菌等功效。一般用量为15~30克。

2.干姜

干姜的主要成分是姜油和辛辣素。性热,味辛。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强心、祛寒、健胃、止血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胃痛、腹泻等病症。一般用量为3~10克,水煎内服。

3.木香

木香的主要成分是木香碱、豆油醇、挥发油。性温,味苦。既可以提高胃肠的运动功能,又可以抑制胃肠的运动功能,从而起到调节消化系统平衡的作用,具有导滞、理气的功效,可以治疗具有腹痛、肠鸣等症状的腹泻。一般用量为3~10克,水煎内服。

4.枳壳

枳壳中含有橙皮苷、挥发油等成分。性凉,味苦、辛。具有行气、宽中、消食、促进胃肠蠕动等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胃下垂、胃石症、慢性胃炎、脱肛、胃扩张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胃肠病。一般用量为5~10克,水煎内服。

5.甘草

甘草性平,味甘,主要功效是和胃缓急、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中的有效成分可以刺激神经末梢,从而起到缓解痉挛、止痛的作用,并可以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大便稀薄、浑身乏力等病症。因其可以调节胃酸的分泌,对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也有效。甘草还具有缓和其他中药的药性,起到调和的作用。一般用量为3~10克。

6.黄芪

黄芪中含有黏液质、胆碱、甜茶碱、氨基酸等成分。性温,味甘。具有活血化瘀、补气行血、升阳健胃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由于中气下陷导致的头昏脑胀、疲惫不堪、盗汗、腹胀等病症,也可治疗由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还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一般用量为10~100克,水煎内服。

7.党参

党参含有菊糖、生物碱、淀粉等成分。性平,味甘。有健脾胃、益气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四肢无力、大便稀薄等病症。同时还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一般用量为10~15克,水煎内服。

8.薏苡仁

薏苡仁也被人们称作米仁,种植面积较为广泛。性寒,味甘。有清热利湿、健脾开胃等功效,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活性,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一般用量为12~15克,可水煎内服,也可煮粥食。

9.白芍

白芍中含有树脂状物、脂肪油、芍药苷、芍药碱、挥发油等成分。性温,味苦、酸。有止痛、缓解痉挛、养血敛阴、平肝潜阳、调节神经、安神等作用。一般用量为5~10克。

10.山药

山药是薯蓣的根茎。山药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全国各地均产,富含山药碱、维生素C、淀粉酶、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性温,味甘。有较好的健脾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腹胀、食欲下降、浑身乏力、气短、大便稀薄等病症。一般用量为150克(新鲜品)或者30克(干品),可煮、可炒食,也可榨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