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胃肠的其他常识

有关胃肠的其他常识

1.食物在人体内的行程

食物进入人体之后,要经过长途的“奔波”和“劳累”,经过千锤百炼,“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终成“正果”——人体能够吸收的营养物质。

(1)第一关——口腔

食物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内的,口腔的咀嚼作用,尤其是细嚼慢咽,能够使食物变得“体无完肤”。同时,口腔中的唾液也含有淀粉酶等物质,可以对食物进行简单的消化,随后便将其送入食管中。

(2)第二关——胃

以食管为通道,食物进入胃内,由于胃的运动能力最强,而且胃能够分泌具有较强的消化能力的胃液,因此食物在此受到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变为食糜。食物在胃中最长可以停留4小时。

(3)第三关——十二指肠

随后,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食糜一部分进入回肠,另一部分则进入大肠。

(4)第四关——大肠

食物进入大肠后,一部分可供人体使用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另一部分则是食物残渣。

(5)终点——肛门

最后,这些食物残渣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2.食物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

食物进入人体之后,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最终变为人体的一部分,需要经过消化和吸收两道程序。

(1)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发生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直至变为能够被人体所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就叫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发生的物理变化也被称作机械性消化,主要指的是在消化道肌肉的收缩作用下,被不断搅拌、磨碎的过程。化学变化指的是在消化道分泌的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食物本身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如被分解为葡萄糖、脂肪酸、氨基酸等可被人体吸收的物质。

(2)食物的吸收

吸收指的是食物经过消化这一过程成为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之后,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淋巴液,最终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3.胃酸分泌的影响因素

脂肪、盐酸以及高浓度、高渗透的溶液都会抑制胃酸的分泌,所以消化不良、腹胀、胃酸不足者不要吃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以保持胃酸及高浓度、高渗透性溶液的适量。

4.胃的运动

胃的运动包括蠕动、紧张性收缩、饥饿性收缩三种。关于蠕动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在这里不再赘述。紧张性收缩指的是胃可以进行持续性的收缩,从而形成一定的压力,将食物顺利送入胃中;饥饿性收缩指的是人们在空腹时间过长时,胃发生的收缩。

胃的运动不仅能够受到食物刺激的影响,还能够受到进食者情绪的影响。如果进食者出现紧张、愤怒、大喜大悲等波动较大的情绪时,胃的运动就会减弱,人们的饥饿感也会减弱。

5.大肠内的“合法公民”

大肠内含有病菌、病毒等“非法公民”,这些都是需要驱出“境外”或者直接“处死”的。但是大肠内还有一些正常的菌群,它们是“合法公民”,具有分解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的功能,因此应该受到保护,不应受到“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