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安排产后膳食
如何合理安排产后膳食
产妇在分娩之后,需要补充大量营养,这些营养主要是从食物中获取。因此,如何合理安排产后膳食就成为产后饮食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产妇生理的特点,其膳食安排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增加餐次
产妇每日进餐次数应当较正常女性要多,每日以5~6次为宜。因为在增加进餐次数的同时,每餐进食量能够得到控制,不仅可以防止饮食过量引起的肥胖,还能够减轻产妇肠胃负担,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从而保证了充足的营养。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每餐进食量,产妇不妨根据自己奶水的多少进行调配。如果奶水充足,可以适当地增加进食量;如果没有奶水或不准备进行母乳喂养,每餐进食量可适当减少一些。
2.食物应干稀搭配
水分对于产妇恢复十分重要,由于大量出汗与泌乳,产妇体内会出现严重缺水,而缺水又会影响泌乳素的分泌,造成乳汁不足。因此,除了保证正常的饮水量外,产妇还应当在膳食中增加水分,如适当喝清汤、稀粥、牛奶、蔬果汁等,这比单纯的补充水分更好。为了获取充足的营养,产妇还应当遵循干稀搭配的原则,在喝汤的同时也要吃肉、吃鱼,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因为汤、果汁中的水分占了较大一部分,大部分营养依然留在食物中。应当注意的是,产妇不可大量、无限制地喝汤,更不能只喝高营养的肉汤或者猪蹄汤,以免造成乳汁分泌过多淤积在体内,引发乳房不适甚至疾病。
3.荤素搭配,避免偏食
不同的食物不仅营养成分众多,营养种类也有所区别,搭配食用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例如,为了获取足够的能量,食用产热高的肉类食物是必需的,但是肉类中的蛋白质、脂肪等代谢必须有其他营养素的参与,过于偏食肉类食物不仅会导致其他营养素不足,还会阻碍食物本身发挥功效。因此,在食用肉类的同时应当搭配蔬菜、水果或主食,以便在平衡营养的同时,还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防止产后便秘。不过,产妇在选择蔬果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而定。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膳食纤维较多的蔬果;体质偏寒者,不宜食用寒凉性蔬果。
此外,产妇在选择主食时,还应注意粗细搭配,不宜只吃精米、白面,而是要适当加入一些杂粮、粗粮,如绿豆、玉米、燕麦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充足摄入,还能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4.食物宜清淡细软
月子饮食要清淡并不是不放或少放盐以及一些刺激性调味品,而只是要少于正常女性食物的量,因为这些调味品不仅能起到促进食欲的作用,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也是非常有利的。例如,产妇适当吃盐能够增加肌肉耐受力,避免四肢软弱无力、精神萎靡。再如,从中医学观点看,产后宜温不宜凉,温能促进血液循环,寒则凝固血液。产妇在分娩之后,体内还残留恶露,如果在食物中加入适量葱、姜、蒜、花椒粉及酒等多性偏温的调味料,有利于恶露排出。
此外,产妇产后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并且出现牙齿松动等情况,所以进餐时最好多吃一些细软的食物,少吃坚硬带壳的食物。细软的食物有利于产妇的消化和吸收。
5. 参考营养学的搭配
产妇饮食应注意比例,一日中的合理膳食安排包括:主食(米面杂粮)500克,牛奶250~500毫升(也可用豆浆),鸡蛋3个,大豆及豆制品50~100克,瘦肉、禽、鱼、虾200~250克,或腰子50~100克(每周1~2次),蔬菜500~600克(绿色蔬菜占一半),水果200~250克,糖50克,植物油25克(2~3汤勺)。
6.饮食滋养要适当
饮食调理需要讲究合理的营养调配,如果不讲究科学饮食,而一味进食鹿茸、甲鱼、人参等中药类补养品,不仅对产妇身体恢复无助益,反而会造成有害的结果。人参、鹿茸、红糖等补品有益精补血、强壮健骨的作用,尤其红糖更是产妇必不可少的滋补佳品,但产妇在食用这些补品时应当慎重。因为鹿茸对于畏寒乏力、精神疲倦、子宫虚寒等阳虚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但女性产后往往会出现阴血亏损、阳气偏旺的症状,若此时服用鹿茸会使阳气更加旺盛,阴虚更甚。再如,红糖有防止产后贫血、健脾暖胃、益气养血的作用,但食用红糖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7~10天为宜。因为在产后10天左右,产妇的恶露逐渐减少,子宫也恢复正常,如果继续食用具有活血功能的红糖,就会使恶露增多,会造成失血不止,不利于子宫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