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头痛
〖疼痛原因〗
1.产后因失血过多,造成脑部血液濡养不足,而致头痛。
2.因产后恶露不下,使淤血上行至脑部,造成头部因脑络受阻、血行不畅而致头痛。
3.产后体弱,易受风寒,寒气入体致血管剧烈收缩,引起头痛。
〖疼痛表现〗
1.血虚:头部痛且有空虚之感,伴有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等问题。
2.血淤:疼痛剧烈或刺痛难忍。
3.寒邪:额头冷痛,接触温热之物后疼痛减轻。
〖解决方法〗
1.日常起居
(1)保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情绪,如果无法控制情绪,应避开易引起心烦易怒或者兴奋神经的因素。
(2)用温水洗脸,然后用正常温度的清水再次冲洗,不要用过热或者过凉的水洗漱或者洗澡。
(3)注意对头部进行保暖,不可贪凉对着风扇或者空调吹,尽量少吃冰镇食品。
2.内服用药
(1)血虚:取党参、黄芪、炒白芍各12克,白术、远志、五味子、白芷各10克,茯苓、当归、熟地各15克,甘草5克,肉桂3克,陈皮、川芎各6克,用水煎服。若头项有牵痛感,可加葛根10克、钩藤10克。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血淤:取当归、桃仁、钩藤、白芷、三棱、牛膝各10克,川芎,炮姜5克,益母草30克, 地龙、僵蚕各12克,山羊角15克 ,用水煎服。或者取僵蚕6克,全蝎3克,共研末冲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寒邪:取当归、赤芍、桂枝、白芷、菖蒲、蔓荆子各10克,川芎、熟地、益母草各15克,炙甘草3克,细辛6克,用水煎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中成药
血虚:当归补血丸、当归养血丸或者归脾丸,每次九克,每天3次。
血淤:复方丹参片每次3片,每天3次;丹七片每次3~5片,每天3次;舒心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天2次。
寒邪:川芎茶调散,每次六克,每天3次。
3.外敷用药
(1)血淤取川乌、草乌各6克,薄荷、细辛、胡椒各1克,生石膏12克,研成细末后用白酒调为糊状,敷太阳穴。每天1~2次。
(2)寒邪:取生南星、生川乌、生白芷各30克,研细末后用葱汁调成糊,敷于两侧太阳穴上。
4.食疗药膳
川芎白芷炖鱼头(血淤、血虚)
材料:川芎6克,白芷9克,胖头鱼头1个。
制作方法:材料洗净,将川芎、白芷和胖头鱼鱼头放入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食鱼头。
菊芎羊肉(寒邪)
材料:羊肉100克,杭白菊、生地各20克,川芎10克,白芍、防风各15克,牛藤、羌活、香附各12克,藁本、木瓜各10克。
制作方法:材料洗净,将所有材料放入锅内,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90分钟。
5.按摩


【按摩选穴】
太阳穴、风池穴、肩井穴、合谷穴、下关穴、角孙穴、翳风穴、阳陵泉穴、印堂穴、百会穴、通天穴、涌泉穴、风府穴、大椎穴、天柱穴、背部膀胱经
太阳穴:位于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
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穴:位于肩部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或者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合谷穴:位于手腕背部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指缝处。
下关穴: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角孙穴:位于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翳风穴:位于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印堂穴:位于额部,当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通天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风府穴:位于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大椎穴:位于后颈下端,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天柱穴:位于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背部膀胱经:位于脊椎两侧旁开1.5寸处。
【按摩步骤】
(1)前头痛
产妇身体放松坐好,按摩者用拇指交替按揉印堂穴1~2分钟,接着从额头中央分抹前额及眉弓3~5次,然后点揉太阳穴1~2分钟,然后将双手手指并拢,用支付推抹两侧颈肌,直至风池穴。点揉风池穴2分钟,最后拿肩井穴、捏合谷穴各3分钟。
(2)偏头痛
产妇坐好,按摩者将双手搓热对其进行浴面,然后点揉太阳穴1~2分钟,并依次按揉点头维、下关穴、角孙穴各两分钟,翳风穴 2~3 分钟。接着,按摩者捏拿项后大筋 1~2分钟,最后按揉阳陵泉穴3分钟。
(3)头顶痛
产妇坐好,按摩者用双手拇指从印堂开始,分三线按、压、揉到百会穴,重复3~5遍。接着,按摩者点揉百会、通天穴各两分钟,然后捏合谷,点揉涌泉穴3分钟。
(4)后头痛
产妇坐好,按摩者站在起身后,用手指梳理后脑1~2分钟,然后从风府穴开始揉至大椎穴。重复5~10次后,按揉天柱穴、拿捏颈肌格2~3分钟,捏合谷穴2分钟。最后,揉骶背部3~5次,重点沿着膀胱经的经络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