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如何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型。本病的危害性在于,病毒侵入牛体后,可潜伏于一定部位,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身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
(1)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甲型)疱疹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本病毒在牛肾、牛睾丸、肾上腺、胸腺,以及猪、羊、马、兔肾,牛胎肾细胞上生长,并可产生病变,使细胞聚集,出现巨核合胞体。
(2)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牛,尤以肉用牛较为多见,其次是奶牛。肉用牛群的发病有时高达75%,其中又以20~60日龄的犊牛最为易感,病死率也较高。
病牛和带毒牛为主要传染源,常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交配也可传染,从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病毒也可通过胎盘侵入胎儿引起流产。当存在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过于拥挤、分娩和饲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腰、荐神经节中的病毒可以活化,并出现于鼻液与阴道分泌物中,因此隐性带毒牛往往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3)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6 天,有时可达20 天以上,人工滴鼻或气管内接种可缩短到18~72h。本病可表现多种类型。
①呼吸道型:通常于每年较冷的月份出现,病情有的很轻微甚至不能被觉察,也可能极严重。急性病例可侵害整个呼吸道,对消化道的侵害较轻些。病初发高热39.5~42℃,极度沉郁,拒食,有多量黏液脓性鼻漏,鼻黏膜高度充血,出现浅溃疡,鼻窦及鼻镜因组织高度发炎而称为“红鼻子”。有结膜炎及流泪。常因炎性渗出物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及张口呼吸。因鼻黏膜的坏死,呼气中常有臭味。呼吸数常加快,常有深部支气管性咳嗽。有时可见带血腹泻。重型病例数小时即死亡;大多数病程10 天以上。严重的流行,发病率可达75%以上,但病死率只10%以下。
②生殖道感染型:由配种传染。潜伏期1~3 天可发生于母牛及公牛。病初发热,沉郁,无食欲。频尿,有痛感。阴户下流黏液线条,污染附近皮肤,阴门阴道发炎充血,阴道底面上有不等量黏稠无臭的黏液性分泌物。阴门黏膜上出现小的白色病灶,可发展成脓疱,大量小脓疱使阴户前庭及阴道壁形成广泛的灰色坏死膜。当擦掉或脱落后遗留发红的破损表皮,急性期消退时开始愈合,经10~14天痊愈。公牛感染时潜伏期2~3 天,沉郁、不食、生殖道黏膜充血,轻症1~2 天后消退,继则恢复;严重的病例会出现发热,包皮、阴茎上发生脓疱,随即包皮肿胀及水肿,尤其当有细菌继发感染时更重,一般出现临床症状后10~14 天开始恢复,公牛不表现症状而带毒,从精液中可分离出病毒。
③脑膜脑炎型:主要发生于犊牛。体温升高达40℃以上。病犊共济失调,沉郁,随后兴奋、惊厥,口吐白沫,最终倒地,角弓反张,磨牙,四肢划动,病程短促,多归于死亡。
④眼炎型: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有时也可伴随呼吸型一同出现。主要症状是结膜角膜炎。表现结膜充血、水肿,并可形成粒状灰色的坏死膜;角膜轻度混浊,但不出现溃疡;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很少引起死亡。
⑤流产型:一般是病毒经呼吸道感染后,从血液循环进入胎膜、胎儿所致。胎儿感染为急性过程,7~10 天后死亡,再经24~48h 排出体外。因组织自溶,难以证明有包涵体。
(4)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要作病毒分离。分离病毒的材料,可在感染发热期采取病畜鼻腔洗涤物,流产胎儿可取其胸腔液,或用胎盘子叶。可用牛肾细胞培养分离,再用中和试验及荧光抗体来鉴定病毒。间接血凝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可作本病的诊断或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近年来,已采用病毒DNA 的核酸探针技术检测。
(5)防治
由于本病病毒导致的持续性感染,防制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是必须实行严格检疫,防止引入传染源和带入病毒(如带毒精液)。有证据表明,抗体阳性牛实际上就是本病的带毒者,因此具有抗本病病毒抗体的任何动物都应视为危险的传染源,应采取措施对其严格管理。发生本病时,应采取隔离、封锁、消毒等综合性措施,由于本病尚无特效疗法,病畜应及时严格隔离,最好予以扑杀或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将其淘汰。
关于本病的疫苗,目前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苗(用囊膜糖蛋白制备)三类。研究表明,用疫苗免疫过的牛,并不能阻止野毒感染,也不能阻止潜伏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只能起到防御临床发病的效果。因此,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如PCR 技术)检出阳性牛并予以扑杀可能是目前根除本病的唯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