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肉牛养殖场疾病防控措施有哪些?
(1)肉牛养殖场选址应统筹安排、周密计划,利于饲料运输和疾病预防。养殖场应考虑建在地势高、避风、向阳、易于排水的地势平坦的地方,土质的透水性强,不容易积水,有利于牛舍的清洁与卫生。同时也要求地下水位低,不容易被场内的排放物所污染,否则环保部门就会严查,而且还会招致因污染引起的纠纷或赔偿问题;为保证生产生活及人畜的用水,养殖场要有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充足水源;肉牛养殖需要大量的饲草饲料,要离饲草饲料资源近,而且交通便利,以保证草料的充足供应。同时也便于牛只或牛肉的运输销售,养殖场远离主要交通要道、村镇工厂、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与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m 以上,能有效避免养殖场与周围牛病的相互传播,场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
(2)养殖场场区布局合理、设计科学、配备必要的防疫设施。养殖场场区按照其使用目的及功能通常包括生活区、饲草饲料贮藏、供应区、生产区、病畜管理区及粪污处理区等。生活区应建在肉牛养殖场上风头和地势较高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100 m 以上的距离,以保证生活区良好的卫生环境;饲草饲料贮藏、供应区应在较生产区地势高的上风口,且与生产区的距离近处,以便于于饲草、饲料的供应和节省运输成本,该区必须配备足够的防火、防鼠设施。生产区应建在养殖场场区的较下风位置,生产区要能有效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直接进入。
生产区牛舍的布局合理,可以按分群、分阶段饲养管理以后备母牛舍、基础母牛舍、产犊母牛舍、断奶犊牛舍、育肥牛舍排列,各牛舍间要保持适当距离,布局整齐以便于防疫和防火。病畜管理区设在生产区下风地势低处,与生产区保持300 m 以上的卫生距离。
粪污处理区设在生产区下风地势最低位置,以便于集中整个养殖场的生活、生产排放物。按防疫的需要,各场区应相对隔离,但也要适当集中,这样也利于人员的管理和合理安排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设计上除生活、场区外各场区的进出通道应相互独立,进料、粪便通道更应相互分开。与外界应有专用道路相连通,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两者严格分开,不得交叉、混用。
牛舍设计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注意采光、通风、保暖,牛床地面应结实、防滑、易于冲刷,并有适当的坡度向排污沟倾斜,牛槽要便于牛只采食、料草饲喂,通道的宽度适中,利于运输工具通行,牛舍视饲养牛的情况而定,面积要适中,要适当兼顾部分运动场的功能。各场区地面和墙壁要选择适宜清洗消毒的建筑材料。除生活区外,各场区应设立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或消毒通道)、更衣室和车辆消毒池及相应的消毒工具,严禁非生产人员出入场内,出入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室或消毒池进行严格消毒。各场区合理配置防火消防设施,更应专门设有单独或独立的生产工具放置区,避免各场区的生产工具相互混用,并定期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整个养殖场内合理布局排污设施,以保持场内的清洁干燥。合理配置兽医防疫设施,便于及时对牛只进行预防、治疗,节省劳力和减少牛只的应激。养殖场四周建有围墙、防疫沟,并有绿化隔离带。定期对场内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运转转正常。总之,在养殖场的选址、布局、建设上要充分考虑经济、节能、环保。要有利于养殖场的卫生防疫、粪尿污水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环境保护;有利于节水、节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肉牛育肥和生产的技术要求,经济实用,便于清洗消毒和安全卫生。
(3)科学养牛、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对疾病的抵抗力。养殖场内肉牛的许多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因饲养管理不当引起,饲养管理不良成为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饲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肉牛疾病的发生发展方向,所以,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减少肉牛养殖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肉牛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按牛的品种、年龄、体况以及体重大小进行分群饲养,按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合理配制各生长阶段牛只的饲料,并适时根据牛群的生长、增重情况对饲料配方作调整,确保饲料的营养平衡,以保证牛群正常发育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防止营养代谢障碍和中毒疾病的发生。对饲草、饲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饲喂,饲草饲料房要保持干燥通风,防止饲草饲料发生霉变、变质。精饲料的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饲料中营养成分的损失。饲草饲料在饲喂过程中注意有无霉变现象,对霉变饲草饲料应及时剔除或进行脱毒处理后方可进行饲喂。注意牛舍的环境,为肉牛营造卫生、干燥舒适的生长环境。每天及时清除粪尿,保持牛床清洁干燥。牛舍要具有一定的采光能力和保持良好通风,做好牛舍的冬天防寒和夏天防暑,经常对牛床、生产用具等进行清洁消毒,使牛群始终生活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在保障充足的营养和饮水的同时让牛群有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牛只胃肠蠕动,增进食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牛群的健康生长。以上这些能有效降低和防止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四肢疾病、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
(4)规范、严格消毒,有效降低场内、外疾病的相互传播。肉牛养殖场门、生产区和牛舍入口等处都应专门设立消毒池,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定期更换或添加消毒药,确保消毒药的有效浓度。每一员工有各自的工作服和相应的存放位置,进入场区前必须穿戴已消毒的工作服、鞋、帽、手套等,离场前换下工作服,放在各自的位置进行消毒,员工必须经过消毒通道后方可离场。禁止不经消毒的物品直接带入或带出场内、外。谢绝无关人员进入牛舍,必须进入者需穿戴参观专用的服装或通过消毒通道。一切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时,必须做好严格的消毒。定期做好场内的环境、生产用具的消毒和清洗工作。场区内禁止饲养动物,若以安全需要养狗的必须进行拴养。禁止猫、狗、鸡等动物进人牛舍。禁止在生产区内宰杀病牛或其他动物。做好各场区的灭鼠工作,特别在夏、秋季。定时清除蚊、蝇滋生地,定时喷洒化学药物消灭蚊、蝇成虫,杀灭蚊、蝇的幼虫子和虫卵,能有效预防虫媒疾病的发生。利用生物发酵和化学药品处理粪污。消毒是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防治和消灭疫病的有效措施。养殖场内进行科学、规范的消毒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5)按时免疫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力,定期检测疫病及时消灭传染源。为了提高牛机体的免疫功能,抵抗相应传染病的侵害,需定期对健康牛群进行疫苗或菌苗的预防注射。为使预防接种取得预期的效果,应在掌握本地区传染病种类和流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牛群生产、饲养管理和流动情况。制定出比较合理、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特别是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如炭疽、口蹄疫、牛流行热、牛出败等适时地进行预防接种。定期对牛常见流行病和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的检测工作,并对阳性牛只做好隔离、无害化处理,防止疾病扩散、蔓延。同时也要加强员工人畜共患病及健康的检测,以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
(6)积极做好场内普通疾病的防治工作。每天至少应对牛群巡视1 次,重点观察牛只采食、饮水是否正常,牛只的粪、尿是否正常,以便及时发现病牛,为治疗争取时间。对病牛采取及时、正常的治疗,并做好相应的治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