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视为“教育界的一场革命”,创始人是皮亚杰( Piaget),后来在维果斯基(Vygotsky)的推动下得到完善。
建构主义是这样看待知识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非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这个世界,在具体问题中还需要针对情况在知识基础上再创造。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有巨大的潜力,而并非白纸一张。 对同样的事物,学生们的认知可能不一样。在面对一个事物(问题、场景、案例)时,这个事物给每个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比如,同样一瓶辣椒酱,有人觉得辣,有人觉得不辣。
即使这个事物给每个人的感觉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每个人过去的经历不同,看待世界的“透镜”也不同(思维定式或者思维模型的不同),最后也会产生不同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上不能忽视学生的经验,而应该将现有的知识作为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知识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会产生,学习应该和具体的情境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2.社会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性
学习是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因此教学需要为学习者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按照这种理论,没有教学内容或者说知识的传播。教育者或者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只能引起、促进和帮助受教育者的知识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使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知识。
3.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建构图式),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按照这种理论,学习并不只是被动的信息和感觉的获取和存储,而是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学习是一个个体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和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相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主观经验系统的变化。学习时,学习者不是像接受一件物体那样接受客观的知识,而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和理解知识。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以其特殊的方式,来建构对新信息、新现象、新事物、新问题的理解,形成个人的意义。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对被教育者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要求较高。如果被教育者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够,就会感觉到要求过度了,从而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的导航性作用对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发展了许多教学模式,常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随机通达教学
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下,抱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学习,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学习的关键在于建构起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知识体系),包括对事实、概念、策略有概念化的知识,从而达到随机通达的状态。也就是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说的思维格栅模型,即通识教育。
2.支架式教学
教师仅在学习新知识初始时,起到一个脚手架的作用,给学生一定的引导。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步减少或取消“脚手架”。
3.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也就是实例式教学,即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情境设置与问题一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创新力及合作力。
4.认知学徒式教学
认知学徒式教学是让学生像手工艺人一样跟随师傅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从多个角度模仿。比如,现在很多医院的专家身边都会配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就是学习专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这种教学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5.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互动合作(师生间、学生间)为教学活动取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