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标准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标准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水平对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1]。师范生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时代的核心能力,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实践,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这对未来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接班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师范生理应在职前阶段接受科学的、系统的培养,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通过优化、完善师范生的信息化素养,将师范生的教师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师范生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制定工作被提上了日程。2015年,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正式启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成立了核心研制工作组,参与者来自国内众多高校,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开展标准研制工作。

(一)标准研制的原则

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定义为“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工作效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与能力发展,以及支持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在该标准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服务于两大目的:支持教师教学工作以及支持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考虑到教师已经走上了教学岗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往往集中在教师所处的职业情境中,但师范生还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准教师”,离独当一面尚远。与在职教师相比,师范生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技术视野、学科实践、教学经验、学习诉求等。

因此,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研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关注师范生的双重角色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研制,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双重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

(1)学生角色

无论将来如何发展,师范生首先是一名学生。师范生未来“教”的能力,完全可以借鉴师范生一部分“学”的能力。所以,师范生首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去提升个人学习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师范生可以将这部分能力转化为日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到渠成地迁移至职业情境,夯实信息化教学的基础。

(2)未来教师角色

作为未来教师,师范生应掌握教师工作必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这部分能力与在职教师能力要求既相互衔接,又有所区别。信息时代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三维结构变成四维结构,即学生、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这就意味着,实现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角色转换,也是师范生在实践探索中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过程。但是,无论教育方式如何变革,教师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师范生应成为教育方式的开拓者和创新者,以符合未来教育不断发展的新要求。

2.关注21世纪人才需求导向

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为应对时代挑战,世界各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发展要求,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青年人才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1世纪学习者技能、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ACTS)提出的21世纪人才技能框架、我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等。因此,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时,要充分考虑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充实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加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核心素养提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关注应用与迁移

人才是社会发展之基石,是现代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要“以用为本”,要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因此,培养青年人才的应用技能,拉近教育和就业的距离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全社会广泛共识。

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模型时,要关注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所需的工作技能,如教师所需的技术素养、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因此,在研制过程中注重与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衔接性,并以在职教师能力标准为侧重点,提倡技能素质优先。同时,也关注师范生作为学生现阶段的应用和未来可迁移能力的有机结合,如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实现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完美契合。

(二)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

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坚实基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是来自学生视角的“技术支持学习”与来自未来教师视角的“技术支持教学”。国内外相关标准(包括面向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面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1世纪人才技能标准)及研究成果为明确界定这两大维度下的内容提供了研究基础。

1.学生视角——技术支持学习

从学生视角来看,师范生应该掌握信息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2007年,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简称P21)从学习的角度提出21世纪应该学习并掌握的三类能力。一是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二是信息—媒体—技术能力,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ICT素养;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力、自主性与自我引导、社会与跨文化能力、领导力与责任感。2009年,由墨尔本大学、思科、英特尔、微软发起的跨国研究组织ATC21S,汇集了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美国、哥斯达黎加、荷兰等国250名左右的专家,历经3年的研究,于2012年提出21世纪人才技能框架,认为21世纪人才必须掌握以下四方面的十大核心技能。第一,思维方式,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制定、学会学习;第二,工作方式,即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第三,工作工具,即信息素养和ICT技能;第四,生活技能,即公民、生活和职业、个人及社会责任。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中提出,21世纪人才应该具备三类技能:基本技能,包括识字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迁移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交流能力、创新意识、领导力、责任感、创业能力等;技术和职业能力,指相应职业所要求的特定的技术专业知识。2016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发布《美国学生教育技术标准》,提出学生应该是7种角色的综合体,这7种角色分别是自主学习者、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新交流者、全球协作者。其中,主要涉及的能力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信息道德与安全法规、资源规划管理及创设的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思维—计算思维—问题解决—决策制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平台或工具应用技能等。

从现有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各国政府和组织越来越重视人们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我国组织了近百名研究者围绕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并于2016年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从人的文化性、主体性、社会性三个角度出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三个方面,所涉及的能力点包含了理性思维、批判思维、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未来教师视角—技术支持教学

从未来教师视角来看,师范生应该掌握从事教师职业所需具备的技术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在舒尔曼(ShulS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Techi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CK),认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三类核心知识: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核心知识之间互动整合所形成的复合型知识,如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TPCK的整合观对于职前教师做好准备,积极思考技术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新的《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标准》,该版能力标准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渐进式要求,从教授学生使用技术,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再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的角色技能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2016年,美国颁布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将教师视为7种角色,即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协作者、设计者、主持人、分析者的集合,涉及的教师能力包括自主学习或专业发展的能力、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的能力、交流合作或促进专业发展的能力、学习活动设计的能力、基于数据的分析能力等。教师角色设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之成长为自主学习者,实现个人能力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04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5月27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相较于2004年版标准,2014年版标准更加强调教师工作情境中的应用能力,考虑到不同学校实际技术条件的不同以及师生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差异化的要求,即基础要求(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发展性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性要求的提出,符合当前国际主流趋势。由于师范生能力标准是以发展性要求为逻辑起点的,其具体内容得到国际标准研究的有效支持。2014年5月30日,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系列的课程,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2014年7月7日,为规范指导各地组织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并要求各地参照执行。

回顾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一直被认为是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基于未来教师视角,我国的师范生更应该掌握从事教师职业所需具备的技术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三)标准的基本内容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基本内容如表5-1所示。

表5-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基本内容

img

续 表

img

续 表

img

续 表

img

续 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