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著作: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维亮.教育技术[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红波.职业教育信息化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张福高,张霞霞.现代教育技术[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5]徐东平,何业兰.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张有录.信息化教学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7]郑宽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8]赵小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训[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9]赵秀云,张良朋.小学教学实施[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10]付蓉,张强刚.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11]解继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的保障体系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
[12]陈佐瓒,蒋炎华.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师范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规划丛书 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13]李斌,徐波锋.梦山书系 国际教育新理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14]杨红云,雷体南.智慧教育 物联网之教育应用[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6.
[15]徐燕,伏振兴,李兆义.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手段[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8.
[16]马启龙.信息化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
[17]王永庆.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18]任友群,闫寒冰.为数字时代准备未来教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标准测评及培养路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9]徐学文.科技信息工作自动化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0]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21]贾积有.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期刊:
[1]李海峰,王炜,吴曦.AECT2017定义与评析——兼论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历史演进[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8):21-26.
[2]杨成,李永琴,王彦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四十年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19,30(01):61-69.
[3]沙景荣,周跃良.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09):19-22.
[4]钟柏昌.教育技术定义:争论与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3):34-43.
[5]李卢一,郑燕林.美国新国家教育技术规划及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2(04):67-69.
[6]吴玮.我国智慧教育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基于CNKI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高教学刊,2017(08):11-13,16.
[7]王春香.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157-158.
[8]张辉,马俊.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02):53-60.
[9]李子运.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祛魅与方法论阐释[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3):17-21,28.
[10]周平.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及其理论基础溯源[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72-77.
[11]刘和海,饶红.我国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31-41.
[12]熊华军,褚旭.近二十年教育技术元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28-34.
[13]杨九民,梁林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98-104.
[14]万昆,兰国帅,叶冬连.国内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现状、问题与前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5):68-75.
[15]王康宁,于洪波.从技术批判反观教育技术的伦理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9):16-19,29.
[16]蔡旻君,李小涛.学科分化与学科整合——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原动力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9):20-24.
[17]吴鹏泽,杨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系统的层级化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109-115.
[18]林青松.基于翻转课堂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1):194-198.
[19]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1-9.
[20]刘成新,张松,苌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研究现状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3):41-45.
[21]谢娟,马煜,程凤农.教育技术伦理研究:理论视角与内容边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4):11-16,30.
[22]吴鹏泽,杨琳.Web2.0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126-131,138.
[23]张乐,郭绍青,陈莹.“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35(09):102-108.
[24]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10):5-13.
[25]李五洲,汪基德.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MOOC适切性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2):60-66.
[26]田俊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1):122-128.
[27]张成龙,李丽娇.论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支持服务[J].中国远程教育,2017(02):66-71.
[28]陈明选,俞文韬.走在十字路口的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技术研究的反思与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2):5-12,18.
[29]赵呈领,阮玉娇,梁云真.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3):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