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然智能
人类的自然智能就是人类具有的智力和行为能力。别的生物(动物和植物)也有自己的自然智能。人类的自然智能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语言能力五个方面。其中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是人在大脑中实现的,是内省的。感知、行为和语言能力是人在和周围环境交往中产生的,是外露的。
感知能力指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基本途径。动物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在某些方面动物的感知能力甚至比人还强,比如狗的嗅觉。研究人的感知能力的科学领域有(人体)生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研究生物的感知能力的学科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等。
行为能力是人们对感知到的外界环境信息的一种反应能力。外界环境可以是异质和同质环境。异质环境就是自然环境,同质环境就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行为能力就是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对社会环境的行为能力就是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形形色色的生物对自然环境和种内个体也有不同程度的适应和改造能力。研究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学科有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等,研究人和人的关系的学科有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研究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有生物学、动物社会学等。
语言能力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能力,即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行为能力。人类的语言能力包括语音方式和文字方式。某些动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语音方式下的语言交际能力。文字方式的语言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行为能力。研究人类语言能力的学科包括语言学、物理学(声学)、文字学等。
记忆与思维能力是人脑不可分割的最重要的两个功能,也是人类具有智能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迄今为止仍需进一步研究的功能。行为能力和语言能力处在思维能力的控制之下。有意识的感知能力也处于思维能力的控制之下。研究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学科有生理学、生物学(神经学)、心理学、脑科学等。最近出现的一个交叉科学——认知科学,就是以人类的记忆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记忆指由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外部信息和思维产生的结果在大脑中的存储和以后的调用。这些信息和思维结果我们称之为知识。知识有先验的和后验的。先验性的知识是不依赖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存在的;后验性的知识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映像。
思维指大脑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处理,即利用已有的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联想、决策等,以获取新知识以及运用知识求解问题,并指挥人体进行感知、行为和语言等活动。思维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顿悟思维等。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它是一种根据逻辑规则对信息进行处理的理性思维方式,反映了人们以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方式认识世界的过程。归纳与演绎能力是人类进行问题求解的两种主要的推理方式。归纳能力是人们可以通过大量实例,总结出具有一般性规律知识的能力,而演绎能力则是人类根据已有知识和所感知的事实,推理求解问题的能力。形象思维又称为直感思维,是一种以客观现象为思维对象、以指导创造物化形象的实践为主要目的、以意象为主要思维工具、以感性形象认识为思维材料的思维活动。顿悟思维是在潜意识激发下获得灵感而忽然开窍的思维。
学习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能力。按照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定义,学习是一个系统的有特定目的的知识获取过程,其内在行为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现规律,其外在表现是使系统性能改进、系统实现自我完善、自适应于环境。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在随时随地地学习,既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既可以是由教师指导的,也可以是自我实践的。人们的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通过学习可以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充实完善自己,适应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