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取向:发展性评价、绩效评价

四、信息化教学评价的取向:发展性评价、绩效评价

信息化教学评价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它侧重于评价学生的表现和过程,确定了学生在各类评价活动中的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它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认为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协调一致、互为促进的教学行为;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得学生在教师的督导和引导下对怎么学、如何评价等也有一定的控制权。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学习资源的来源变得十分广泛,已不再局限于先前固定的教材,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评价学习资源。评价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不再认为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手段,评价手段应是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教学评价认为教育评价既包括对学生的阶段成绩和发展状态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自身素质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对学校教育、教学项目等方面的评价与评估。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应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以绩效评价为策略来管理与评价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开展。

(一)发展性评价

从功能来分,教育评价可分为发展性评价、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这里的“发展”,已经有了具体含义,有了评价的发展功能(即综合功能)中的含义和“面对的是教育领域”“目的不是为了淘汰”“功利效应是‘低利害’的”等其他类型的评价未必具有的含义。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必须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共同认可的

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这些描述或评定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

3.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发展性评价强调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二)绩效评价

1.绩效评价的原则

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绩效评价,没有绩效评价就没有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信息化教学评价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祝智庭教授在其专著《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中,对信息化教学评价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为了达到信息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其教学评价必须要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适应,从而也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评价迥然不同。因此他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概念、原则与方法。他在书中也提到绩效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实际上是一种质性评估方法。科学的绩效评价应该是质性评估与量化评价的合理结合。

(1)以学生的绩效为中心

学习活动的绩效是其他所有绩效评价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转向了“学”,学生才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有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而展开,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所有教育目标在学生的身心变化中得到实现。学生对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者的时间、体力和注意力等)的使用、对学习过程的安排以及学习的成绩和效益,体现了教育活动的价值,它们是衡量所有教育绩效的基础和前提。

(2)要避免绝对、划一的标准

严格同一的标准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已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也难以适应评价对象复杂的发展水平和多变的教育需求。对于个体学习者而言,每一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解释,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对学习过程的安排建立在各不相同的基础上。因此,绩效评价可以建立框架性、主题性的评价目标,而避免使用绝对、划一的具体标准来衡量不同的评价对象。

(3)尽可能获取教育活动的现场依据

学习绩效评价要求对教育、学习活动中资源使用的情况和活动过程的安排情况做出评价,而要对这些情况做出客观评价,评价者就应当获取教育、学习活动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教育、学习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一般的学习绩效评价流程如图3-3所示。

img

图3-3 学习绩效评价流程图

2.绩效评价的流程

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传统教育评价存在着注重静态结果、等级鉴定和择优的倾向。信息化教学应该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以绩效评价为策略,并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和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借鉴企业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理论。应用绩效不但能够进行信息化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和绩效评价,还可以进行学习过程的管理,这与现代评价理论所提出的整合教学功能是一致的。

3.绩效评价的功能

目前的课程评价充分发挥了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的作用,重视评价的社会选拔功能,但对课程评价的发展功能重视不够,评价方式和技术还比较单调。因此,应该改革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改变把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本体化的倾向,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学界专家也指出,国际课程评价领域,在经历了20世纪初的测验时期,20世纪中期的评价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悄然进入了评定时期,渐渐以质性评定代替量化评定。量化评定由于数量精确、简明的特点,能够减少人为的主观推论,而且,数量能够在高技术手段所提供的统计工具(如计算机、光学扫描仪)上加以处理。然而,对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失去了教育中最具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舍弃。作为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质性研究是对量化研究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革新。从根本上说,质性评价中应该内在地包含量化研究。因此,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纳入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依然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质性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这种新的评定不是一种甄别过程,它把评定看作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定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所处位置,而是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它关注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集会,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它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也就是说,评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评定问题要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多样的解答。质性评定强调评定问题的真实性和情景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均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景性。在传统的评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和测验条目,缺乏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性与预见价值。因此,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已经成为当今评定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质性评定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它要求将学生获取答案的推理过程、思考性质、证据的运用、假设的形成等这些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的东西,纳入评价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