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
多媒体从文字上理解就是多种媒体的组合,是指能够同时处理、存储和展示两个以上不同形态信息媒体的技术。多媒体技术是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的技术。课件是在一定的教学与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是编制者按照某一思路设计制作、前后连贯、有系统性的教学软件。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觉效果,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课程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官作用,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很自然地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在一些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课堂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化解教学难点。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师可非常方便地展现宏观与微观世界。宏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微观世界的神秘复杂,利用语言表达、模型、挂图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而应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让这些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中小学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应当定位于“辅助”,不是每一堂课都可做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始终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不是目的,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及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变“静”学为“动”学,使学生不是被动地学而是乐于学。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的主动性,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吸引学生。例如,在导入时制作小短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加入适当的动画,通过介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充分表现出来,但不能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不断地寻求师生关系的新的定位点。
(二)适度、适量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把多种媒体有机地集合成一体,建立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多媒体课件,使得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本质上的改变。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容易出现课件满堂演示的现象,出现新形式的“满堂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主动性被抑制。适度运用原则就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较深刻的理解。
另外,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应注意适量。若信息量太大,教师的教学机制受到制约,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做出调整;师生交流受到很大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被淹没;太大的信息量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挤满了。显然,信息量太大有悖于创新教育。适度信息原则就是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主要手段,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信息资源,提供适量的信息,在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和扩大视野的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各种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能力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效果最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媒体的采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势互补。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事半功倍。教师以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才能适应学生变化,督促学生学习,更加有利于言传身教;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视听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像、动画的恰当使用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形象而且生动;创设适合教学的情境,使情境学习、问题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和协作学习等在教学中得以体现,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创造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