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为马斯洛(Maslow)和罗杰斯(Rogers)。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二)人本主义的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人本主义强调个性化的发展,重视教学中情感问题的研究。人本主义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三)人本主义的目标
人本主义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还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至于应当如何学习则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四)人本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第三,有效的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
第四,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到尊重。只有当学生受到尊重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朝向自我实现。
第五,情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的悲剧之一,就是认为唯有认知学习是重要的,认为唯有认知的学习是“颈部以上”的学习。
第六,大多数有意义的学习是从做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