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

根据已有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结合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思想,可以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具体操作流程如图3-2所示。

img

图3-2 信息化教学设计操作流程

(一)分析、确定单元目标

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内容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遵循传统教学设计学习者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风格、现有基础与水平、兴趣爱好等做出确定与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与了解,对学习者做出的自我分析进行肯定或进行修正。信息化时代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使学习者设计掌握学习过程的各种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学习是由目标指引的。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明确总体的、较长期的阶段性教学目标之后,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阶段性目标设定一系列子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子目标,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制定的子目标可能会比较少,而学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能对阶段性目标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二)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

学习任务与问题的设计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根据阶段性目标,教师与学生可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三)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

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然而信息的无限丰富性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弊端是给学生的信息查找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在这方面应提供一定的帮助,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寻求资源的方法,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确定最恰当的寻找资源的途径。如果需要,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就某一个学习主题做资源列表,学生根据这一列表进行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目标、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学习过程进行设计。信息化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着关键作用。

(五)学生作品范例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但呈现范例时,又要注意避免给学生造成定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个性,使作品变得千篇一律。

(六)评价量规设计

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对于量规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整个学习过程以及最后的电子作品等多方面的因素。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习评价量规是学生学习的参照和向导,大致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协作能力、目标完成情况等几个因素。

(七)单元实施方案设计

单元实施方案的设计指的是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以及其他必要的文档准备等。

(八)评价修改

由于学习过程中各因素的复杂多变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需要随时进行,并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合理调控才能获得最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程序一般由学习者分析开始,整个设计过程呈现出动态、循环的特征。在每一个设计步骤中,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设计过程之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调节能力。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上述过程用下面的表格呈现出来,见表3-1。

表3-1 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表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