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二、常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

(一)情境—探究整合模式

情境—探究整合模式注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真实的情境,提供真实的活动,如图3-1所示。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专家为学习者提供指导和支架,强调认知工具、资源的运用以及知识的协作和社会性建构,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并注重对任务中的学习实施真实性的评价。

img

图3-1 情境—探究整合模式

这一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利用数字化的共享资源,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第二,指导学生初步观察情境,提出思考问题,借助信息表达工具(如Word、BBS等)形成意见并发表。

第三,对数字化资源所展示的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探索性的操作实践,从中发现事物的特征、关系和规律。

第四,借助信息加工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等)进行意义建构。

第五,借助测评工具,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

(二)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整合模式

这类整合模式主要适用于校园网络环境,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学习的主题。

第二,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订主题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计划进度)。

第三,组织协作学习小组。

第四,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及网络资源的收集)。

第五,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页和资源,并对所得信息进行去伪存真、选优除劣的分析。

第六,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第七,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所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电子文稿、网页等),并向全体同学展示。

第八,教师组织学生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最终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

(三)研究性学习整合模式

1.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或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的教学过程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2.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解决问题方案—总结提高。

上面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整合模式,我们在借鉴的时候要知道影响教学模式选择的因素: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选择教学模式;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选择教学模式。

每种模式给我们的教学提供的只是范式,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模式,还可以把模式进行综合运用。所谓教无定法,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各种模式,要不断创新、灵活运用,才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体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