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媒体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这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可以选择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师范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进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发生。当然,信息化教学媒体不会自动地发挥效用,需要师范生去把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应用方式,需要我们对各种信息化教学媒体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教学媒体的概念
1.媒体与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源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即存储并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任何物质工具。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媒体的范畴是广泛的,从书本、图片、模型到电影、电视,以及录音机与录音带、录像机与录像带、计算机与各种软件等,只要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都属媒体范畴。一般说来,构成媒体的要素包括信息、表征信息的符号和携带符号的物质实体。
当媒体用于存储并传递以教育教学和学习为目的的信息时,它就成了教学媒体(也称教育传播媒体)。教学媒体是存储并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教学与学习的资源环境。
信息化教学媒体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
2.媒体与教学媒体的发展史
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借助各种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人类最早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是利用一些信号、简单声音、姿态和手势来实现的,后来又逐渐创造出一套非口头语言,如鼓声、火光、图画、音乐和舞蹈以及其他形式的图形符号。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媒体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语言媒体阶段
语言媒体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在交流方面,特别是在记忆和传递知识以及表达较复杂的概念的能力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语言媒体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符号的功能。语言是实物、现象的声音符号,人们用语言代表事物、现象。二是语言具有促进思维、表达思想的功能。语言用来概括并形成概念,从而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了认识范围,提高了认识的能力。三是语言具有交流、传播的能力,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
由于语言媒体具有符号、表达、交流的功能,因此,语言媒体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及教育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即使在多种多样的现代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语言媒体仍具有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体。
语言媒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语言符号比较抽象,常常需要手势、表情、体态去辅助表达;另一方面,口头语言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交流,而且转瞬即逝,难以保存。
(2)文字和印刷媒体阶段
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产生经历了几万年。人类最初采用文字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手写、手抄形式的书本出现在3000多年以前。文字是书写的符号,是语言的抽象表达,具有与语言同样的功能;文字的产生使得语言得以保存,生产、生活经验得以记录下来,使人们有可能把信息传播得更远、更久。在纸张发明以前,文字的书写和记载非常不便,当时只能将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简、金石、木板、布帛之类的物体上。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良了造纸术,大幅度降低了造纸的成本。纸是书写文字最方便的工具,文字和纸的发明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人类除了口耳相传,还可以利用书写文字来传达信息,这也引起了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
从文字的出现到印刷术的发明又经历了几千年。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雕版印刷术诞生了;公元1045年,宋朝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5世纪,德国人古腾堡(Grtenberg)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发明了效率更高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从此,书籍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手段。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存储并广泛传播,教科书的大量印刷使得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于是,17世纪产生了班级授课制,各种类型的学校相继开办,这引起了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化,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媒体。
(3)电子传播阶段
19世纪末以来,电子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传播媒体。人们把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传播媒体称为电子传播媒体。例如,幻灯、电影、投影、广播、电视、卫星电视、录像、录音、计算机等。电子媒体的发展大大改进了信息的存储、传递,提高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
电子传播媒体用于教育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电子媒体使教学信息能够迅速传播,扩大了教学规模,丰富了学习资源,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其次,电子媒体不仅能传送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而且能传送活动图像,增强了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性,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形象逼真、记忆检索、技能技巧和动作描写等方面的缺限,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再次,电子媒体可以记录、再现现场实况,还具有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能力,从而为个别化教学、继续教育以及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最后,通过电子媒体,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非线性的资料查询。
需要注意的是,新的电子媒体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但它却不能替代传统媒体。比如,印刷媒体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各种媒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
教学媒体的种类很多,可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分类。按印刷与否分类,可分为印刷媒体和非印刷媒体;根据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分类,可分为单向传播媒体、双向传播媒体;根据媒体呈现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根据媒体的物理性能分类,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按传播范围分类,可分为人际交流媒体、大众传播媒体;根据感觉通道和媒体构成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等。
下面,对教学媒体中按感觉通道和媒体构成划分的媒体类别进行简要叙述。
1.视觉媒体
视觉媒体是指用眼睛来接收信息的媒体。它包括投影视觉媒体和非投影视觉媒体。投影视觉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和实物投影。非投影视觉媒体包括黑板、印刷材料、图片、图示和图解材料、实物与模型教具和展览。
2.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是指各种为教学目的而录制的和传播的人声和其他声音。常见的听觉媒体主要有磁带录音机、收音机、唱机(包括CD)、音频功率放大器、话筒和扬声器。
听觉媒体的优点是比较便宜,听觉材料容易得到,使用简单。文化水平较低和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听觉媒体来学习。听觉媒体可以提供比印刷材料更富戏剧性的考察信息,而且便于复制。
听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局限性是,听觉材料的顺序是固定的,单纯听录音而没有视觉材料的配合不容易使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听觉媒体在教育上的功能表现为,打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提供声音的真实感受,创设教学气氛;提供典型示范供学生模仿,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可利用听觉媒体进行对比学习,有利于自我鉴别,及时矫正问题;利用听觉媒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
3.视听觉媒体
视听觉媒体集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它通过有声的活动视觉图像,生动、直观、逼真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易于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视听媒体可分为电影、电视、卫星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图文电视与图文检索、远距离会议系统等。
电视能有效地延伸和扩展人的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电视媒体是视听结合的教学媒体,能够将信息即时、迅速、远距离大范围地传播;电视图像色彩鲜艳,清晰度也较高,电视媒体可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电视媒体可以用于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电视媒体适用于远距离教育。
4.交互媒体
交互媒体是指能够在媒体与受训者之间构建起信息传递的双向通道,使双方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媒体。常见的交互媒体有程序教学媒体和计算机及网络媒体。
(1)程序教学媒体
程序教学媒体是最早出现的一种交互媒体,主要包括程序教材和程序教学机器。在程序教学媒体上,学习者利用程序教材和程序教学机器,自定学习步调,自控学习进度,在没有教师直接参与教学过程的情况下自主进行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程序教材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学习单元,这些学习单元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难度逐渐递增,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有与之对应的附加单元,它提供问题的正确答案及其强化正确反应的反馈信息。程序教学机器是一种在程序化学习材料机器上进行自动教学的装置,它为学习者提供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习者对问题做出反应。
程序教学媒体的优点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即时反馈和强化,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程序教学媒体也有其局限性。它在教学处理上过于程式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如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程序编排工作量较大。
(2)计算机及网络媒体
计算机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能强大,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及网络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优点表现在五方面。
第一,可存储丰富的教学信息,而且能够快速地进行处理、检索和提取,提高师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能力。
第二,创设泛在学习环境,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非正式学习得到强化。
第三,交互性水平较高,师生、生生互动方便,利于形成各种各样的学习共同体。
第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可以记录、分析和处理学生学习情况,师生可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教与学,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计算机及网络媒体在教学中有其局限性。一是费用较高、设备更新快,容易造成使用与维护的困难;二是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丰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智力、财力和时间;三是较难实现情感、动作技能、交流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媒体的性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凭借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信息互动的过程。教学媒体作为师生互动的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应该对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
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是指各种不同的教学媒体共同拥有的教学特性。
(1)重现性
是指教学媒体可以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如果保存得好,这些媒体可以根据需要,一次次地被重复使用,而其呈现信息的质和量都是稳定不变的。
(2)扩散性
是指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种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一定的距离,使信息在扩大的范围内再现。
(3)组合性
是指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组合使用,不同的媒体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展现和传递教学信息,相互补充,从而增强信息的表达效果。
(4)工具性
是指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们的认知工具。
(5)智能性
是指教学媒体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可以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有时可以代替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有的甚至能对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做出鉴别,从而向学习者提供适合的学习策略指导,如智能CAI、Agent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
2.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
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是指各种教学媒体自身所特有、区别于其他媒体的功能特点。
(1)表现力
教学媒体的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不同媒体的表现力不同,例如,言语、文字是借助语义、语调及音响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电影、电视、录像能够以活动的图像呈现正在变化中的过程和动向,能够调节事物和现象所包含的时间因素(动作快慢),能够从各个角度表现事物的形象、方位、距离等空间特征;幻灯投影和图片在表现空间特征方面和电影、电视相似,但它们是以静止的方式而不是活动的方式来反映事物特征的。可以说,表现事物的形象(空间特性)方面,幻灯、录像、电影等媒体比录音、广播等媒体强;表现事物变化(运动特性)方面,电影、录像媒体比幻灯、投影强。
(2)重现力
教学媒体的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存储的信息内容重新呈现的能力。重现力分为即时重现和延时重现两种。照片、电影等只能延时重现,而录音、录像等既能延时重现,又能即时重现。
(3)接触面
教学媒体的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不同媒体的接触面不同,如电视和无线电广播接触面很广,而幻灯、录像、板书只能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4)参与性
教学媒体的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可提供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参与性分为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种,电影、电视、录像、广播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而投影、计算机等便于学生行为参与。
(5)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有的媒体容易控制,如录音、录像、投影;有的则不容易控制,如电影、电视。
(四)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
各种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表现的教学功能不尽相同,但是,从教学信息的呈现与师生相互作用来说,各种教学媒体大都有以下几种教学功能。
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为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更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深度。多维度、全方位的学习内容展现,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到位、更透彻。
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智能化的学习软件和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快捷,而且不受地域的限制。
第五,提供高效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智能化的学习软件、网络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习成为十分个性化和自由化的事情。
第七,促进学习者发现和探寻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发现和探寻学习活动提供理想的、现实的和虚拟的环境和条件。
第八,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由于媒体能加强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当有的人出现某种感官障碍时,可以通过媒体来加强其他感官的作用,从而不影响其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处理,使其具有和平常人一样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