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指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基于资源、基于合作、基于研究、基于问题等形式的学习,使学习者在意义丰富的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应遵循几大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强化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讲授法(接收式学习)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培养,对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培养不够,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即使学习了十几年,依然停留在教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不安排就不知道怎么做的被动状况。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的中心应该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问题)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支持“学”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建构的完成,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这些资源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教师的任务是告诉学习者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为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所以在学习中,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出接近真实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而且情境应具有生动性、丰富性。
(四)强调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学习者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内部协商,然后再相互协商。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人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
(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在传统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要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
(六)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设计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设计结果(教案、课件)的评价,从教案、课件中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情况,重在对教师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其评价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教师的教学结果,同时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情况等。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