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元智能理论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创造了智力测验,用来测试人的智力的高低。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Stern)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它是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1935年,亚历山大(Alexander)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然而,这一理论提出后并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1967年,美国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Goleman)主持。“零点项目”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的形象思维问题。自此以后的20年间,美国对该项目的投入达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发表了上千篇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这个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重要成果。
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在参与此项研究中首先重新考察了大量的、迄今没有相对联系的资料,即关于神童的研究、关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关于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的研究、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关于正常成人的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理论观点。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他认为支撑多元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这些为多元智能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隘,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其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
(一)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二)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是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会成为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他们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三)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类人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他们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的特长。建筑学家则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四)肢体运作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的。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有这种智能优势。
(五)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有出色的表现。
(六)人际关系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包括四大要素。
第一,组织能力,包括群体动员与协调能力。
第二,协商能力,指仲裁与排解纷争能力。
第三,分析能力,指能够敏锐察知他人的情感动向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
第四,人际联系,指对他人表现出关心,善解人意,适于团体合作的能力。
(七)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内省智能可以划分两个层次:事件层次和价值层次。事件层次的内省指向对于事件成败的总结,价值层次的内省指将事件的成败和价值观联系起来自审。
(八)自然探索智能
自然探索智能指的是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自然智能强的人,在打猎、耕作、生物科学上的表现较为突出。自然探索智能应当进一步归结为探索智能,包括对于社会的探索和对于自然的探索两个方面。
(九)存在智能
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智力观。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教师的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均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一个方面的长处,这样学生就会有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