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
教师是学校层面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体。教师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School-based)上的校本实践是落实整合实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教师在开展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在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校本实践,形成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常规和习惯
一次或一系列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设计中系统分析和创设可促进有效学习的各种条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也不例外。教师应系统全面地把握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不同教学环节的各个影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注意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习者的已有基础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或创设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选用或开发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制定适应本校发展水平、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校本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我国现有的信息技术整合实践大多是为了参加公开课或应付上级检查,多处于小范围零散应用的局面,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实践不连贯、不系统,信息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实效性难以持续发挥,且不利于整合经验的积累和纵向提高。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关键点,以学段(如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对信息技术整合的校本实践进行阶段性的规划,使信息技术应用真正融入日常的教学常规中,逐步养成在教学中一贯性地、常规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在选择或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时,应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在支持现有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有机组合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化资源,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积极探索和创造适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式,如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选择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课程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多层次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综合选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上机操作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需要动手或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活动方式结合起来,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应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不能为利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和切断学生与社会、自然的联系。例如,试图用计算机演示或模拟实验取代学生所有的动手实验,用上网查询资料取代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等。
(三)在评价和选用教学技术时,应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结合来使用
对信息技术整合效果的研究和调查表明,信息技术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万能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会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应用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某些教学内容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甚至不如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键的一点是要结合具体领域或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这些优势。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不加选择地将信息技术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评价和选用信息技术时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是什么?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不具备优势则应放弃使用信息技术)?如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管理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在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四)在设计信息技术应用方案时,应尽量整合校内外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体现效益原则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不充足。因此,在努力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条件的同时,应尽量发挥校内已有设备的潜力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在中小学教学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然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伴随这些传统技术和工具产生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教学方式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价值。教师在不断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应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与其他较传统的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和非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间的互补性,综合运用,发挥整体效益。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的教学技术。在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匮乏的地区,可以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的共享,努力打破学校—社区—家庭信息技术设备、资源相互封闭的局面。在信息基础设施比较齐备的学校也要充分考虑效益性原则,不用信息技术即可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就不一定要采用信息技术;采用成本较低的技术解决方案即可达到相同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时,不能一味追求奢华的技术方案;互联网提供大量的开放性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提高自己发掘和利用免费课程资源的能力,尽量避免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一次性的、低水平重复的课件。
(五)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应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尤其不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和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学生多方面的个别差异,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发挥信息技术交互性强、能异地支持个别化学习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创设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创设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使所有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应有的发展。尽管我国很多中小学尚不具备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个别化学习的条件,但教师可以在现有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为不同的学生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利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体验,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交流互动(如借助E-mail、BBS、视频会议系统的交往)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结合起来,创设人际交往和人机互动良性互补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在通过合作建构理解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中,有充分的社会交往的机会与活动,并在真正的人际环境中逐步学会适当地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培养与人合作的能力。应避免“用技术活动取代社会活动”或者“用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的错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