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乾陵文化研究》编辑委员会

本刊重要声明

武则天对完善科举制的重大贡献

一调整科目

二开创殿试

三大开制科

四加试杂文

五始设武举

关于武则天“幽禁”“鞭杀”二三事

一 关于“幽禁义阳、宣城二公主”事

二 关于“幽闭李贤、李旦的子女”的问题

三 关于“鞭杀故太子贤二子”的问题

武则天杀害她的三个子女了吗?

一 武则天长子李弘之死

二 武则天长女安定公主生死之谜

三 揭开李贤之死的密码

乾陵是否被盗问题的再探讨

一 朱泚盗掘乾陵说

二 黄巢盗陵说

三 温韬盗陵说

四 梁永盗陵说

五 孙连仲盗陵说

永泰公主墓壁画相关问题研究

一 永泰公主墓壁画的发掘及其影响

二 永泰公主墓壁画的揭取与保存

三 关于永泰公主墓壁画的补绘与修复问题

四 永泰公主墓室壁画面临的现实问题

从李谨行行迹看唐代民族政策

一 李谨行史事反映的唐朝对朝鲜半岛经略

二 从李谨行之死看唐朝的蕃将政策

三 从李谨行身享殊荣看唐朝的民族政策

四 李谨行行迹的历史思考

论隋与东突厥的关系

一 隋文帝的天下观

二 平陈之前隋与突厥的关系

三 平陈之后隋与突厥的关系

论唐初的赤牒授官

一 赤牒授官的发展历程

二 赤牒官的授官程序

(一)省符召选

(二)吏部移牒

(三)资格审定

(四)量才拟官

(五)赤牒补授

三 任期及其交接

四 赤牒授官的人数

五 官秩以及俸禄待遇

六 结语

唐太宗立储问题新探

一 前人研究概述

二 唐太宗废太子承乾的无奈

三 唐太宗徙魏王李泰的悲凉

四 唐太宗护李治的决心

从《贞观政要》看魏徵的知识结构

一 学术史回顾与概念界定

二 从知识来源探讨魏徵的知识结构

三 结论

贞观君臣民本思想在帝陵建设中的反映

一 放弃高坟大垅,实行因山为陵

1.历史上营建高坟大垅式陵墓靡费大量财力物力

2.高坟大垅陵寝制度与贞观君臣俭约治国理念的冲突

3.因山为陵制度的确立

二 俭约戒奢,省减山陵制度

1.凿石用工较秦汉帝陵堆土用工大为减少

2.大幅裁减陵表建筑,取消环陵城垣

3.取消神道两侧石像生

4.放宽陪葬条件,节约大量开支

李弘之死研究述评

一 李弘死于疾病说

二 李弘死于非命说

三 李弘之死再思考

唐中宗之死新论

一 材料举证

二 案件分析

三 案件推测

唐蕃大非川之战与赏罚不信问题

一 大非川之战中的赏罚不信问题

二 从赏罚不信角度看唐军败北的原因

(一)赏格虚设

(二)军罚失当

三 赏罚不信的影响

四 结语

武则天时东北蕃将的西戍

一 唐前期东北移民的内附与宿卫

(一)东突厥汗国辖下东北部落的内附

(二)百济、高句丽移民的内迁与宿卫

二 由移民到戍兵

(一)高句丽移民戍边

(二)幽营城傍的西戍

(三)幽营城傍的西戍原因

四 小结

“安史之乱”前“军”“州”讨击使职及其性质职能考略——“安史之乱”以前讨击使职研究之二

一 诸“军”讨击使职考略

二 诸“军”讨击使职考略

三 讨击使职性质与职能论略

(一)讨击使职的名称内涵

(二)讨击使职的结衔方式

(三)讨击使职之区域、时间分布概况

四 讨击使职“亦无正官”释

论唐代治狱理念中的人道因素

一 唐代的狱法

二 审讯量刑过程中的人道主义

三 监管过程中的人道主义

(一)系囚制度中的人道主义

(二)悯囚制度中的人道主义

(三)录囚制度中的人道主义

四 余论

唐代文人任职郎官的总体分析

一 唐代文人担任郎官的多种形态

二 唐代文人担任郎官的次数分析

三 唐代文人担任郎官的年限与转迁

“北突厥莫贺咄”考辨

唐代坚昆及坚昆都督——兼谈乾陵石人像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咄

一 唐代坚昆(黠戛斯)人

二 坚昆都督

三 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匐肤莫贺咄

日本遣唐使考论

一 背景与目的

二 任命和准备

1.建造船只

2.祭祀典礼

3.授予节刀

4.行前别宴

三 规模与路线

四 接待与安置

五 任用与回国

六 客死与葬埋

七 贡献与废止

唐朝政治

唐朝宗教

唐朝诗歌

唐朝散文

唐朝小说

唐朝绘画雕刻

唐朝书法

唐朝音乐舞蹈

唐朝修史

唐朝医学科技

唐朝科举制度

八 作用与影响

阿倍仲麻吕记(纪)念碑

空海记念碑

吉备真备纪念碑园

唐招提寺

皇太子参观“大遣唐使展”

日本仿制遣唐使船迎接上海世博会

九 结语

新罗遣唐使金文王事迹钩沉

一 金文王世系

二 两次出使唐朝

1.第一次出使唐朝

2.第二次出使唐朝

三 金文王在新罗的经历

四 金文王葬于新罗

唐代虎的地理分布

一 文献中所见唐代虎的分布情况

二 虎的分布情况简析

三 有关唐代虎分布记载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二)人文因素

结语

《新唐书·天文志》所记盖图绘法

唐传奇《红线》中所见之唐代史实

一 作者生平

二 《红线》反映之史实及作者之思想

三 余论

唐代官修类书《东殿新书》编纂考

一 《东殿新书》的编纂时间

二 《东殿新书》的内容与性质

三 《东殿新书》的编纂者

四 结语

唐代同辈表亲婚述论

一 表亲婚的类型

二 表亲婚的成因

三 表亲婚的影响

唐代“润笔”盛行的社会原因

一 “润笔”一词的概念界定

二 唐代的文人润笔

1.唐前期的文人润笔

2.唐后期的文人润笔

三 唐代润笔盛行的社会原因

1.安身立命,情系于笔

2.科举取士,以文扬名

3.百姓崇文,碑志盛行

4.以文索价,市场形成

5.加俸犹薄,润笔甚厚

四 结语

唐代胡姬文艺性解读

一 胡姬的音乐才能

二 胡姬的舞蹈才能

三 胡姬的文娱性

四 结语

唐代士大夫反佛分析

一 唐代士大夫的反佛与唐代宗教政策变化的关系

1.唐初三帝道先佛后的宗教政策

2.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

3.唐睿宗之后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二 唐代士大夫的反佛原因

(一)政治方面:崇佛无益

(二)经济方面:蠹财损民

(三)民族方面:夷夏之防

(四)僧尼自身:不端不良行为

三 总结

唐代碑志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俗字、别字要分清

二 残字、缺字勿乱补

三 志文断句要注意

四 古代地名要分清

五 古代官爵要搞清

1.郡王可以简称王

2.怀德元王非所封

3.任城王道宗不姓王

六 姓氏名字要分清

唐陵石刻马饰图像演变及文化传承

一 唐陵石刻及其建制

二 唐陵石刻马的分类及艺术特征

1.早期陵前石刻马

2.唐陵石刻马的分类及造型特征

3.唐陵石刻马艺术表现形式

三 唐陵石刻马的装饰图像及其演变

1.唐代装饰图像的特征及典型图像

2.唐陵石刻马装饰图像

3.唐陵石刻马装饰图像的演变

四 唐陵石刻马装饰图像的文化传承

浅说唐陵石狮

一 唐陵石狮原型的来源

二 唐陵石狮的起源

三 唐陵石狮雌雄之区分

四 唐陵石狮的发展过程

唐懿德太子墓《驯豹图》之我见

一 对《驯豹图》的初步认识

二 对《驯豹图》的深入了解

三 对《驯豹图》的几点探讨

四 复原《驯豹图》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唐《独孤瑛墓志》发微

一 志文释录

二 独孤瑛家世

三 独孤瑛及相关问题

新见唐李瀛墓志考

一 志主世系及籍贯

二 埋葬地点

三 家族墓地及其他

四 结语

新见唐宗室李行淹墓志考释

一 李行淹家族世系考

二 墓志所涉史事考

三 结论

墓志所见唐代定居介休的乞伏鲜卑后裔

武周卢延庆墓志考释

一 墓志原文

二 卢延庆家世、生平考释

三 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考释

四 结语

唐昭陵墓志边饰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以生肖猴为例

一 唐昭陵墓志十二生肖纹饰概况

二 唐昭陵墓志十二生肖图案演变浅析

三 结语

岐山新发现唐代《王承宪墓志》考释——由王武俊家族墓志考察其家族世系

一 墓志录文

二 墓志释读

三 王武俊家族世系考察

四 王武俊家族的联姻

五 结语

唐辽州燕支城城址探究

一 文献中关于燕支城的记载

二 学界对燕支城位置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三 对燕支城位置的宏观分析

(一)侨蕃州的特点及朝廷对侨蕃州的设置和管理

(二)武德元年营州的战略重心

(三)营州的人口状况及辽州对营州力量的补充

四 对燕支城具体位置的推测

五 结语

从唐陵文物看唐代的文化交流

一 唐陵石刻与文化交流

二 唐墓壁画与文化交流

三 唐代胡俑与中外文化交流

华清宫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实践

一 华清宫文化资源发展现状

二 华清宫文化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三 华清宫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构想

(一)更新理念,整合华清宫五大文化资源

(二)推陈出新,衍生华清宫九大文化主题

四 华清宫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及前景

浅析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以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博物馆为例

一 郭沫若故居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和建筑艺术价值

1.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概况

2.郭沫若故居博物馆的历史价值

3.郭沫若故居的建筑艺术价值

二 郭沫若故居保护现状

1.主要残损

2.现存主要问题

三 名人故居博物馆保护策略的建议

四 结语

武周时期(690—704)墓志佚存辑录(续)[1]

“文博出版与新时期使命”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 文博期刊的定位

二 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关系

三 文博期刊的办刊方法

《乾陵文化研究》征稿启事

《乾陵文化研究》稿件体例及征引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