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结语

虎是自然界中处于食物链顶层的生物,其生存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因此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唐代虎的地理分布与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记载虎的有关资料也都表明唐代虎大多是出没于隐约能与人类接触的深山密林或官道附近,随着土地的开垦或自然环境的破坏,“虎暴”也就发生在虎与人类生活的交叉地带。唐代虎的分布几乎是全国性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唐代的农业发展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还能保留大量的原始植被。另外,从传世文献或碑刻材料上也可看出,唐代有关虎的记录,很多是宗教报应故事、诗文,甚至是传奇小说。因此唐代虎的地理分布也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或新的材料去证实。

注释

[1]《旧唐书》卷三十三《历二·检律气候日术》,冬至“初候:虎相交”,中华书局,1975年,第1178页。《旧唐书》卷三十四《历三·大衍步发敛术第二》,大雪“次候:虎相交”,第1236页。

[2]刘爱梅:《人虎之间——论唐代虎类小说的渊源及形象特征》,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

[3]刘淑萍:《〈太平广记〉狐类龙类虎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4]张美娟、张美华:《〈太平广记〉中的唐代女性精怪与少数民族文化论统考——以狐、虎、狼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1期,第166—170页。

[5]万晴川、陈苗枫:《论唐代的虎小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22—24页。

[6]关四平:《唐代人虎关系小说新论》,《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1期,第171—177页。

[7]曹志红:《历史上新疆虎的调查与确认》,《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第37—49页。

[8]何业衡:《中国虎与中国熊的历史变迁》,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73—182页。

[9]翁俊雄:《唐代虎、象的行踪——兼论唐代虎、象记载增多的原因》,《唐研究》第三卷,1997年,第381—391页。

[10]葛洪著,陶弘景增补,尚志钧辑校:《补辑肘后方》下卷《三十一首为物所苦病》,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第297页。

[11]孙思邈撰,刘国清等校注:《千金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第414、852页。

[12]引自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文中所列宋《天圣令·仓库令》所附唐令第20条,刊《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45页。

[13]张鷟撰,赵守俨点校:《朝野佥载》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第5页。

[14]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中华书局,1992年,第234—235页。

[15]李昉等:《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笛师》,中华书局,1961年,第3483页。

[16]《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第1370页。《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毛虫之孽》记为:“大历四年八月己卯,虎入京师长寿坊元载家庙,射杀之。”中华书局,1975年,第923页。

[17]徐松撰,李健超增订:《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卷二《西京外郭城·开明坊》,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4页。

[18]《旧五代史》卷一一一《周书二·太祖纪二》,中华书局,1976年,第1474页。

[19]《太平广记》卷四二六《虎一·虎塔》,第3471页。

[20]《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张竭忠》,第3483页。

[21]见《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卢造》,第3485页。

[22]《太平广记》卷四二九《虎四·张鱼舟》,第3486页。

[23]吴兢撰,谢保成集校:《贞观政要集校》卷十《畋猎第三十八》,中华书局,2003年,第667页。

[24]《旧唐书》卷一十七上《文宗纪上》,第527页。

[25]《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志·舒州同安郡》,第1054页。

[26]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卷辛,中华书局,2002年,第127页。

[27]《新唐书》卷一八一《李绅传》,第5349页。

[28]《全唐诗》卷四八〇李绅:《忆寿春废虎坑》,中华书局,1960年,第5467页。同卷又有李绅:《转寿春守太和庚戌岁二月祗命寿阳时替裴五墉终殁因视壁题自墉而上或除名在边坐殿殁凡七子无一存焉寿人多寇盗好诉讦时谓之凶郡犷俗特著蒙此处之顾余衰年甘蹑前患牌三月而寇静期岁而人和虎不暴物奸吏屏窜三载复遭邪佞所恶授宾客分司东都或举其目或寄于风亦粗继诗人之末云》。

[29]《全唐诗》卷六四九《方干·过黄州作》,第7460页。

[30]董诰等:《全唐文》卷二十七《元宗皇帝·命李全确往淮南授捕虎法诏》,中华书局,1983年,第307页。

[31]《太平广记》卷九十六《异僧十·懒残》,第640页。

[32]李冲昭:《南岳小录》,明正统道藏本,第9—10页。

[33]赵璘撰:《因话录》卷四《角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93页。

[34]《全唐文》卷八二〇《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并序)》,中华书局,1983年,第8645—8647页上。

[35]《旧五代史》卷一三三《马希范传》,第1762页。

[36]张美兰:《祖堂集校注》卷三《牛头和尚》,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2页。

[37]《全唐诗》卷一四四《常建·空灵山应田叟》,第1460页。

[38]《朝野佥载》卷二,第45页。

[39]《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勤自励》,第3481—3482页。

[40]《太平广记》卷四三七《畜兽四·章华》,第3556页。

[41]《祖堂集校注》卷十五《龟洋和尚》,第398页。

[42]《太平广记》卷四二六《虎一·郴州佐史》,第3471—3472页。

[43]分别见于《太平广记》卷四二七《虎二·鼍啮虎》,第3476;卷四二八《虎三·宣州儿》,3482页。

[44]《太平广记》卷一九二《骁勇二·钟傅》,第1441—1442页。

[45]《朝野佥载》卷二,第45页。

[46]见《太平广记》卷四二七《虎二·碧石》,第3476页。

[47]诗文中有注“通州元和二年(807),偏蹄虎害人。比之白额,两头蛇处处皆有之也。”《全唐诗》卷四一六《元稹·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第4593页。

[48]《太平广记》卷四二七《虎二·李徵》,第3476—3479页。

[49]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逸文卷四,第440页。关于绵谷县(今四川广元)白卫岭,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有“蜀路白卫岭多虎豹噬人”,第187页。

[50]《太平广记》卷四二六《虎一·巴人》,第3472页。

[51]《太平广记》卷四二六《虎一·峡口道士》,第3472页。

[52]《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裴越客》,第3484—3485页。

[53]《全唐诗》卷二二一《杜甫·课伐木(并序)》,第2341页。

[54]《太平广记》卷二二七《绝艺·陟屺寺僧》,第1747页。

[55]《太平广记》卷三〇七《神十七·永清县庙》,第2431—2432页。

[56]《全唐诗》卷二二三《杜甫·发刘郎浦》,第2373页。

[57]《全唐文》卷六八八《符载·贺樊公畋获虎颂(并序)》,第7043页下—7044页上。

[58]《全唐诗》卷二二〇《杜甫·发阆中》,第2324页。

[59]《全唐文》卷九三四《杜光庭·豆圌山记》,第9722下—9723页上。

[60]张唐英:《蜀梼杌·卷下》,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9页。

[61]《蜀梼杌·卷下》,第21页。

[62]《旧五代史》卷一三八《外国列传第二·昆明部落》,第1846页。又见《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昆明》,中华书局,1974年,第922页。

[63]《太平广记》卷四二七《虎二·费忠》,第3474—3475页。

[64]《太平广记》卷四二八《虎三·刘荐》,第3481页。

[65]《全唐文》卷五五五《韩愈·送区册序》,第5621页下。

[66]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四《风土门》,中华书局,1999年,第155页。

[67]见《太平广记》卷四二七《虎二·稽胡》,第3475—3476页。

[68]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16页。

[69]参见《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二·北平》,第1511页。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唐五代卷,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34—35页。

[70]孙泳儒等:《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45、253页。

[71]《全唐诗》卷二二一《杜甫·客居》,第2331页。

[72]《全唐诗》卷二二九《杜甫·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第2498页。

[73]《全唐诗》卷二二三《杜甫·发刘郎浦》,第2373页。

[74]《全唐诗》卷六四九《方干·过黄州作》,第7460页。此诗文与《全唐诗》卷六九八《韦庄·齐安郡》同,第8037页。

[75]《全唐文》卷六六八《符载·贺樊公畋获虎颂(并序)》,第7043—7044页。

[76]《全唐诗》卷四八〇《李绅·寿阳罢郡日有诗十首与追怀不殊今编于后兼纪瑞物·虎不食人》,第5468页。

(孙宜孔,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