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结语

五 结语

《王承宪墓志》的出土,对于研究成德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其为引子,考述成德镇王武俊家族世系,并简要列举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也希望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学友们深化对唐代河北割据藩镇的研究。

注释

[1]巨侃:《岐山六位村民捐献珍贵唐碑》,《宝鸡日报》2016年11月8日第A10版。

[2]李雪芳:《从唐〈王公季女墓志〉看河北三镇之成德军变迁》,《碑林集刊》(十五)2009年,第79—83页。

[3]张国刚:《唐代官制》第六章《地方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

[4]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附录三《新出唐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墓志考释》,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5]《新唐书》卷二〇二《王武俊传》、《旧唐书》卷一四二《王武俊传》、《资治通鉴》卷二二七唐德宗建中三年均记载,王武俊被任命为恒冀都团练观察使,可知《王承宪墓志》记载的“深赵观察使”当误。

[6]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附录三《新出唐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墓志考释》,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7]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唐故成德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赠侍中王公先齐国太夫人濮阳吴氏墓志铭并序》,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8]杨玮燕:《唐〈王知信墓志〉考略》,《文博》2014年第6期。

[9]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残志〇一一《王循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77页。

[10]《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二六三《王承宗季女墓志》,线装书局,2007年,第675页。

[11]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附录三《新出唐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墓志考释》,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12]《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宝历〇〇四《唐宗正少卿李公墓志铭》,第871页。

[13]《新唐书》卷一四八《王承元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3747页。

[14]《唐会要》卷三十八《服纪下》,中华书局,1955年,第697页。

[15]《旧唐书》卷一四二《王武俊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876页。

[16]《全唐文补遗》第九辑《唐故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陈公(君赏)墓志铭》,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405页。

[17]《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唐宪宗元和四年,中华书局,1956年,第7665页。

[18]《旧唐书》卷十九下《文宗本纪下》,第544页。

[19]《新唐书》卷三十六《薛平传》,第3320页。

[20]冯金忠:《唐代河北藩镇研究》附录三《新出唐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墓志考释》,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49页。

[21]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五辑《唐故成德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赠侍中王公先齐国太夫人濮阳吴氏墓志铭并序》,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4页。

[22]《新唐书》卷二一三《李师道传》,第4567页。

[23]《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唐武宗会昌四年,第7996页。

[24]《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二六三《王承宗季女墓志》,线装书局,2007年,第675页。

[25]《旧唐书》卷一四二《王武俊传》,第3877页。

[2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残志〇一一《王循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77页。

[27]杨玮燕:《唐〈王知信墓志〉考略》,《文博》2014年第6期。

[28]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残志〇一一《王循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177页。

[29]《全唐文补遗》第九辑《唐故义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赠太子太保陈公(君赏)墓志铭》,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405页。

[30]杨玮燕:《唐〈王知信墓志〉考略》,《文博》2014年第6期。

[31]金滢坤:《论中晚唐河朔藩镇割据与联姻的关系——以义武军节度使陈君赏墓志铭为中心》,《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

[32]张天虹:《唐易定镇的张氏家族与陈氏家族——“河朔故事”研究之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向传君,四川省“犍为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