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总结

三 总结

在唐代士大夫崇佛的社会背景下,士大夫的反佛如同逆流而上,形单影只。但唐初到唐末300多年间,士大夫们的反佛不曾间断,在历史的长河中互相辉映,继承发展。唐代士大夫反佛的时间和密集稀疏程度,与唐代宗教政策的变化密切相关,实质上就是与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密切相关。崇佛之势较小,反佛的人数较少;崇佛之势增强,反佛的人数增多。而且通过分析他们的反佛言论,我们可以发现士大夫反佛的原因虽有差异,但共同表现在政治上的崇佛无益、经济上的蠹财害民、民族上的夷夏之防、僧人的不端不良行为等方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是由士大夫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注释

[1](唐)道宣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高祖幸国学统集三教问道是佛师事》,大藏出版株式会社,2006年,第26页。

[2]《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7页。

[3](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三《政事·道释·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86—587页。

[4]《旧唐书》卷七十九《傅奕传》,第2715页。

[5]郭昊:《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探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6]李海峰:《论佛教在武后时期勃兴的原因》,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11页。

[7]《旧唐书》卷七《中宗本纪》,第136页。

[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十八《睿宗皇帝·令僧道并行制》,中华书局,1983年,第217页。

[9]《旧唐书》卷一〇一《辛替否传》,第3159、3157—3159页。

[10]《旧唐书》卷九十六《姚崇传》,第3027页。

[11]《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9、5260页。

[12]《旧唐书》卷一二七《彭偃传》,第3580—3581、3580、3580页。

[13]《全唐文》卷六三六《李翱·去佛斋论》,第6424、6424页。

[14]《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傑传》,第2893—2894、2893—2894页。

[15]《旧唐书》卷一〇一《张廷珪传》,第3151—3152、3151页。

[16]《旧唐书》卷一〇一《张廷珪传》,第3151—3152、3151页。

[17]《旧唐书》卷八十八《韦嗣立传》,第2871页。

[18]《旧唐书》卷一〇一《辛替否传》,第3159、3157—3159页。

[19](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1826页。

[20]《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傑传》,第2893—2894、2893—2894页。

[21]《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第606页。

[2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23]《资治通鉴》卷二〇六,则天后久视元年(700)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546页。

[24]《旧唐书》卷一二七《彭偃传》,第3580—3581、3580、3580页。

[25]《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9、5260页。

[2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88—293页。

[27]《全唐文》卷六三六《李翱·去佛斋论》,第6424、6424页。

[28]《旧唐书》卷一二七《彭偃传》,第3580—3581、3580、3580页。

(杨金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