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史书对范阳卢氏的记载多集中于官位显著的人,较少记载生平不突出之人,所以史书中反映出来的范阳卢氏世系是不完整的。通过对卢延庆墓志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卢昭之子有卢珉,卢静之子还应包括景融,这就弥补了卢昭这一世系在史书中的漏缺。可见,卢延庆的墓志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同时,卢延庆夫人为陇西李氏,这也为研究这两个家族的联姻情况提供了一个实例。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的考释,让我们知道唐代前期民间墓葬中使用“五姓墓葬法”的情况。卢延庆夫妇下葬时间的选择符合“五姓墓葬法”中关于商姓择日的相关理论,为下葬吉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五姓墓葬法”在唐代前期的基本理论已经确定,并在民间墓葬中使用。到了宋代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为金元时期所继承。
注释
[1]《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4页。
[2]《晋书》卷四十四《卢钦传附卢谌》,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9页。
[3]《晋书》卷四十四《卢钦传附卢谌》,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9页。
[4]《晋书》卷四十四《卢钦传附卢谌》,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9页。
[5]《晋书》卷四十四《卢钦传附卢谌》,中华书局,1974年,第1259页。
[6]《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4页。
[7]《新唐书》卷七十三《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884页。
[8]《元和姓纂》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第276页。
[9]《北史》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095页,第1098页,第1104页。
[10]《北史》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095页,第1098页,第1104页。
[11]《北史》卷三十,中华书局,1974年,第1095页,第1098页,第1104页。
[12]《元和姓纂》卷三,中华书局,1994年,第276页。
[13]陕西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六辑,三秦出版社,1994年,第430页。
[14]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627页。亦见《唐故宣德郎洛州阳翟县尉卢府君(仲璠)夫人荥阳郑氏墓志铭并序》,陕西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全唐文补遗》第六辑,第440页。
[15]齐运通编:《洛阳新获七朝墓志汇编》,中华书局,2012年,第208页。
[16]赵君平、赵文成编:《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第334页。
[17]右典戎卫即太子右率府。
[18]《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912页。
[19]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20]杨西云:《唐代门荫制》,《大连大学学报》第7卷第1期,1997年2月。
[21]韩涛:《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9页。
[22]韩涛:《中古世家大族范阳卢氏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9页。
[23]邵正坤:《北朝家庭的道教信仰》,《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
[24]《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第2723—2724页,第2720页。
[25]沈睿文:《吕才与〈阴阳书〉——兼论宗庙礼与陵地秩序之异同》,《乾陵文化研究》(三),三秦出版社,2007年。
[26]黄正建:《日本保存的唐代占卜典籍》,收入氏著《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学苑出版社,2001年,第242页。
[27](法)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谢和耐等著:《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粹》,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第249—256页,第252页。
[28](日)高田时雄:《敦煌·民族·语言》,钟翀译,中华书局,2005年,第338—339页。
[29]黄正建:《试论唐人的丧葬择日——以敦煌文书为中心》,刘进宝、高田时雄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页。
[30]据笔者所见,相关论著主要有: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民族出版社,2007年;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论文主要有:金身佳:《五姓相宅分析与批判》,《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金身佳:《敦煌写本葬书中的六甲八卦冢》,《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五姓同忌法〉研究——兼与高田时雄先生商榷》,《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4期;刘银昌:《阿史那忠镇墓石的术数学解读》,《唐史论丛》2014年第2期;谢思炜:《唐代葬法与杜审言夫妻合葬问题——据杜甫〈卢氏墓志〉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曾波:《敦煌写卷〈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之“五姓”校议》,《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3期;魏静:《敦煌占卜文献中地势五音占卜法相关问题考析》,《敦煌学辑刊》2009年第2期。另有学者对《地理新书》的五姓墓葬法进行研究:赵鸣衿:《北宋地理新书中的五姓墓葬法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
[31]《旧唐书》卷七十九《吕才传》,第2723—2724页,第2720页。
[32]《重校正地理新书》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33](法)茅甘:《敦煌写本中的“五姓堪舆”法》,谢和耐等著:《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粹》,耿昇译,中华书局,1993年,第249—256页,第252页。
[34](日)高田时雄:《敦煌·民族·语言》,钟翀译,中华书局,2005年,第338—339页。
[35]《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36]《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37]《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38]《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39]《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40]杨惟德:《茔原总录》,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元末明初刻本。
[41]《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42]《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43]《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44]《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1页。
[45]《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5页、第76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46]《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5页、第76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47]《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5页、第76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48]《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5页、第76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49]《重校正地理新书》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054册,第75页、第76页、第77页、第78页、第78页。
[50]吴羽:《唐宋四大吉时的理论、实践及其变化》,武汉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51]吴羽:《唐宋四大吉时的理论、实践及其变化》,武汉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
[52]赵鸣衿:《北宋地理新书中的五姓墓葬法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53]梁海明译注:《易经》,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页。
(张立鹏,陕西省彬县中学教师,历史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