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结语

六 结语

赤牒授官是唐初针对“吏员不充”、制度未立而采取的临时性政策,这些官员大多品秩较低,良莠不齐,且异于正官,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使得唐王朝得以安定政局,帮助国家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最后随着唐王朝逐步走入正轨,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之后,赤牒授官通过制诏、省选等途径并入正轨官制,赤牒授官的时期就此终结。它的发展历程背后所蕴藏着的便是隋唐以来中央集权政策和唐初特殊政治需要之间的矛盾及其变化。

注释

[1](唐)杜佑:《通典》卷十八《选举六》,中华书局,1988年,第455页。

[2]吴宗国:《科举制和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第57页。

[3]宁欣:《唐史识见录》,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4页。

[4]董劭伟、张金龙:《唐前期吏部尚书职掌考》,《求索》2007年第9期,第201页。

[5]《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2011年,第6156页。

[6]《旧唐书》卷八十二《许敬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1页。

[7](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泗州涟水县条,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

[8]《资治通鉴》卷一八九,唐高祖武德四年十月条,第6044页。

[9]《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第2789页。《新唐书》卷一〇八《刘仁轨传》与此同,中华书局,1975年,第4081页。

[10]《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蔡州新息县条,第240页。

[11]《旧唐书》卷五十九《任瓌传》,第2323页。《新唐书》卷九十《任瓌传》与此同,第3776页。

[12]《旧唐书》卷一九一《袁天纲传》,第5092页。(宋)王钦若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八六〇《总录部·相术》与此同,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0026页。

[13]《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第5页。

[14]《资治通鉴》卷一八六,唐高祖武德元年十一月条,第5934页。

[15]《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2页。

[16](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三十《神尧命皇太子决断庶务诏》,中华书局,2008年,第110页。

[17]《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太宗贞观元年十二月条,第6156页。

[18]《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3页。

[19]《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2页。

[20]《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下》,第1174页。

[21]《旧唐书》卷六十二《李纲传》,2374页。《资治通鉴》卷一八五,唐高祖武德元年六月条,记载与此同,第5903页。

[22]董劭伟:《吏部尚书与唐前期政治》,《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127—128页。

[23](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一《三师三公尚书都省》,中华书局,2014年,第11页。

[24]《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一》,第959页。

[25]《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载:“(开元元年)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开元十一年)辛卯,改并州为太原府,官吏补授,一准京兆、河南两府”,第172页、第185页。

[26]《新唐书》卷四十九下《百官四下》,第1315—1316页。

[27]《新唐书》卷四十三下《地理七下》,第1119页。

[28]《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第9页。

[29]《资治通鉴》卷一八九,唐高祖武德四年七月条,第6037页。

[30]《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2页。

[31]《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下》,第1174页。

[32]《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2页。

[33]《旧唐书》卷五十九《任瓌传》,第2324页。

[34]《旧唐书》卷六十二《郑善果传》,第2379页。

[35]吴宗国:《科举制和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第57页。

[36]《资治通鉴》卷一八九,唐高祖武德四年十月条,第6044页。

[37]《通典》卷十五《选举三》,第362页。

[38]《新唐书》卷四十五《选举下》,第1174页。

[39]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永徽〇四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40]《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江南道二》,处州条,第624页。

[41]《旧唐书》卷八十一《刘祥道附刘林甫传》,第2750页。《新唐书》卷一〇六《刘祥道附刘林甫传》,第4049页、《册府元龟》卷六三七《铨选部·公望》,第7363页,均记载此事,文字略有不同,但并不影响阅读。

[42]黄惠贤:《武德年间内外官俸禄的考察》,《江汉论坛》1983年第5期,第73页。

[43]《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第962页。

[44]《册府元龟》卷五〇五《邦计部·俸禄》,第5747页。

(侯韬,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