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陵石狮的发展过程

四 唐陵石狮的发展过程

唐陵石狮和很多历史事物一样,也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甚至于一度丧失了屹立陵前的地位,纵观整个唐陵石狮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永康陵和兴宁陵时期。永康陵为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寝,位于三原县陵前镇侯家堡;兴宁陵为李渊父亲李昺的陵寝,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后排村。这两座陵寝原本都为北朝时期的大臣墓葬,唐朝成立后于武德初年追谥李虎、李昺为皇帝,其墓葬也随之得以升格扩建。永康陵神道北侧原本存有石狮一对,东侧石狮残毁,西侧石狮于1959年迁于碑林博物馆展出[14]。兴宁陵神道北侧现地依旧保存有石狮一对。永康陵和兴宁陵石狮均呈三角蹲势,头部后仰,胸部肌肉突起,前肢挺立,颈项部披长毛,颚下有三卷尖形髯,胸前为涡状卷毛。将该石狮同唐高祖献陵神道东侧石柱顶端神兽做了一个对比(图6),发现这两件石刻的风格如出一辙,石柱顶端神兽也呈三角蹲势,披鬣张口,昂首挺胸,同永康陵和兴宁陵石狮一样给人以随时可爆发跃起之动感。唯一不同的是这件石刻雕有翅膀,说明它所表现的还是天禄一类的神兽,但依此可证明永康陵、兴宁陵前石刻应该为唐初所置。另外在根据资料记载和实地踏勘得知,永康陵和兴宁陵石狮为东西相对而立[15],并非像其他唐陵南神门石狮一律面向南方,故怀疑这时期石狮是作为神道石刻,而非门址石刻。

图4 小雁塔中保存的那尊“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型唐代蹲狮

图5 顺陵东神门南侧蹲狮,为唐陵第一尊直鬃蹲狮

图6 永康陵石狮同献陵石柱神兽对比图

第二阶段为恭陵、乾陵时期。众所周知唐朝营建的第一座帝陵—唐高祖献陵的四门前安置的是石虎,而非石狮,至于缘由文献并未记载,故后世推测不一。第二座唐代帝陵—唐太宗昭陵的兆域中倒是有一对走狮,现存碑林博物馆,但这对走狮原来所处位置距昭陵陵山过远,距瑶台寺遗址很近,故有不少学者认为这对走狮应为瑶台寺遗物。加之这对走狮的鬃毛已经开始出现卷鬃、直鬃的区别,所以说就算为昭陵遗存,也应该是后期增置。前文已经提到在营建恭陵时,石狮得以重新回归帝陵石刻规制。回归的原因,其一不外乎彰显皇家无与伦比的地位,此前石虎在人臣墓前已被大量使用,使其以无法完成这项任务,故很有必要选择新的石刻来取代石虎。其二很可能同这时期佛教的昌盛有关,唐初佛教一直屈于道教之下,而在高宗时期,佛教得以倡导,到周武时期更为昌盛,而狮子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这一阶段石狮的特点为鬃毛全部为卷鬃、不分雌雄,自然恭陵南神门外走狮为特例。同前一个时期相比石狮头部前倾,体形增大,高度均在3米以上,前肢挺立前伸,后腿稍屈,身躯后压,整个造型呈三角状,给人以时刻纵起前扑之感。在狮嘴的表现上,恭陵石狮全部闭嘴,而乾陵石狮则全部张口露齿。

第三阶段为顺陵到建陵时期。顺陵通过历史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16],可知随着武则天一步步接近最高权力,顺陵石刻的规制也有一个不断增设的过程。高宗咸亨元年(670)九月,杨氏去世是以太原王妃的身份下葬,墓前石刻只有1对石柱、2对石羊、2对石虎和1对石人,为人臣墓前规制。高宗病逝之后,武则天得以操控朝政,故于永昌元年(689)尊其母为忠孝太后,改墓为顺义陵,同时在原有石刻南侧仿乾陵规制增设石人8对。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则天称帝后,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改明义陵为顺陵,又增设四门石狮、天禄等大型石刻。

这时期唐陵石狮的特征就是,虽然已经开始分设雌雄,但分布很随意,在一处神门同时为雄狮或雌狮的现象比比皆是,如顺陵西神门和北神门全为雄狮、桥陵北神门全为雄狮、泰陵北神门全为雌狮……从造型上来看,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唐帝国由极盛开始转入衰退,所以从泰陵起,陵园石刻的高度有所下降,石狮的高度也从原本的3米多高锐减到2米以下。同时石狮的威猛神态也远逊盛唐,那股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的气势大幅下降。

第四个阶段为崇陵到靖陵时期。这个时期的唐帝国绝大部分时期处在外有藩镇拥兵自重,内有宦官监军弄权、大臣党争不熄的状态,期间虽有宪宗、宣宗的短期中兴,但实属昙花一现、无力回天,所以说大唐一直是处于一个不断衰败的阶段。石狮的雕刻水准也同大唐的国势一同下降,因南神门为陵园正门,石狮制作还算保持了一定水准,其他各处门址前的石狮已开始偷工减料,以刚刚经历过“元和中兴”的景陵来说,东、西、北三处门址前石狮鬃毛已不像以前那样用浮雕的技法,通过层层细刻,力求表现出鬃毛的层次和飘逸,而只是采用阴刻的技法在石狮头部简单刻划几下,只求表现出鬃毛是卷是直即算完工。这阶段各门址的石狮再没出现过上阶段那种同一处门址同时为雄狮或雌狮的现象,而是严格遵循了雌雄搭配的原则。但是除了在南神门石狮的安置上严格遵循了雄狮居左、雌狮居右的规制,而其他门址雌雄石狮的安置依然混乱,没有完全按照南神门的规制安置。

图7 唐陵各时期石狮对比图。1为永康陵神道西侧狮,2为乾陵南神门西侧狮、3为泰陵南神门东侧狮,4为端陵南神门东侧狮

纵观唐陵石狮200多年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在唐初时唐人并没有区分石狮雌雄的意识,直到上元二年(675)营建恭陵时才尝试性的加以区分,但效果不甚显著,这个问题一直到天授元年(690)以后,第三次增设顺陵石刻时才得以圆满解决。在石狮大小上,随着唐帝国国力的变化,有一个由唐初的2米左右发展到盛唐的3米以上再下滑到中晚唐的2米以下的变化过程。在造型上有一个写意到写实的变化,从早期注重表现石狮气势到后期注重表现石狮肌肉,其最为明显的就是狮头不断的前倾(图7)。总之唐陵石狮融前朝精髓,在吸收中不断创造出更为完美的造型、完善的规制,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后世石狮的发展。

注释

[1](汉)班固:《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928页。

[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章帝纪》,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页。

[3]李零:《狮子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

[4](宋)王溥撰,牛继清校证:《唐会要校证》,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1518页。

[5]《唐会要校证》,第1522页。

[6]朱楔:《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中华书局,2015年,第6页。

[7]李毓芳:《唐陵石刻简论》,《文博》1994年第3期。

[8]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201—203页。

[9]《汉书》卷九十六《西域传》,第3888—3889页。

[10]《后汉书》卷七十八《张让传》,第2537页。

[11]周到、吕品:《略谈河南发现的汉代石雕》,《中原文物》1981年第2期。

[12]李毓芳:《唐陵石刻简论》,《文博》1994年第3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河南省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唐恭陵实测纪要》,《考古》1986年第5期。

[14]巩启明:《唐永康陵调查记》,《文博》1998年第5期。

[15]陕西历史博物馆编:《何正璜文集》,《唐陵考察日记》,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16]田有前:《唐顺陵营建过程研究》,《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4期。

(郑茂良,陕西年鉴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