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四 结语

这方墓志的发现补充了李靖后世四代共6人,这是文献中所未见到的,并且明确记载后魏安定郡太守李文度为李靖六世祖;志文中记载了李靖后世的家族墓地在“老咸阳县废扶原”“秦川乡大毛里”,也为关中唐代县乡里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另外李靖子孙墓地为何会迁移到此处,而非在其兄弟墓所在的郭杜附近继续营建,并且新的家族墓地准确位置在何处等问题还待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提供材料研究。

李靖家族世系

注释

[1]《新唐书》卷七十二上《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4页。

[2]《李药王墓志》,载胡戟、荣新江《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8页。

[3]《唐故利州总管府司马李君墓志铭并序(李敳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66页。

[4]贺华:《唐李楷墓志略考》,《文博》2014年第5期。

[5]李超、范允明:《唐李器墓志研究》,《唐史论丛》第二十三辑,三秦出版社,2016年,第299-309页。

[6]赵力光:《长安细柳乡出土唐〈李志览墓志〉考》,《碑林集刊》2001年。

[7]《故右散骑常侍宋国公陇西李公墓志铭并序(李令问墓志)》,《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第463页。

[8]《唐故华州郡郑县主簿李府君(景阳)墓志铭并序》,洛阳市新安县千唐志斋管理所主编《千唐志斋藏志》,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第703页。

[9]《隰州县令李公(嘉)墓志铭》,(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第1977页。

[10]《旧唐书》卷六十七《李靖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484页。

[11]《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第3816页。

[12]《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德謇,将作少监、卫国公。”(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13]《新唐书》卷九十三《李靖传》载:“子德謇嗣,官至将作少匠,坐善太子承乾,流岭南,以靖故徙吴郡。”

[14]《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德謇,将作少监、卫国公。”(宋)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辨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18页。

[15]《新唐书》卷七十二上《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464页。

[16]《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碑》,现存昭陵博物馆。

[17]此问题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已经补正。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年,第219页。

[18]成书于北宋建炎初年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载:“丹阳房:晋东莞太守雍,长子曰伦。五世孙文度,西凉安定太守,与族父宝入后魏,因居京兆山北。文度生权,后魏河秦二州刺史、杜县公。生崇义,后周雍州大中正、五州刺史、武康县公。崇义生诠,隋赵郡太守、临汾襄公。诠四世孙药王、靖、客师、正明。”可数李文度以来李靖家世系:始祖文度,第一代权,第二代崇义,第三代诠,第四、五、六代无载,第七代李靖。这与墓志内容不合,其中“权”“崇义”显然也是沿袭《新唐书》或类似的资料而来,并且所写世系错乱。

[19]《魏书》卷三十九《李宝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885页。

[20]聂溦萌:《唐初元勋的家族历程:以〈李药王墓志〉与李靖家族为中心》,载于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七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79-198页。

[21](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二九〇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五十九年(1970),第304页,第305页,第314页。

[22](清)臧应桐:《乾隆咸阳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陕西府县志辑4),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67页。

[23]张沛:《古咸阳城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4]《长安志》:“大业二年省入泾阳。”第305页。

[25](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2页。

[26]《元和郡县图志》:“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县,又加营筑焉。”第12页。

[27](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二九〇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五十九年(1970),第304页,第305页,第314页。

[28]此处所说“隋故县城在县东二十二里”还在秦咸阳城东应该不可信,可能是“二里”之误。

[29](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二九〇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民国五十九年(1970),第304页,第305页,第314页。

[30](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中华书局,1980年,第18页。

[31](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列传》,中华书局,1963年,第2337页。

[32]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编:《咸阳碑刻》,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33]例如长安附近有名“细柳”者至少有三处:一处据《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三里。”在今郭杜西细柳乡;一处据《奉天皇帝长子新平郡王墓志铭》所记“万年县龟川乡细柳原”,在今西安市东郊沪河东;还有一处据《元和郡县图志》:“细柳仓在(咸阳)县西南二十里,汉旧仓也。周亚夫次细柳,即此是也。”

[34]《元和郡县图志》卷一有“细柳营”,“在(万年)县东北三十里”,应该与此墓志中所指并非同一地。

[35]崔庚浩、王京阳:《唐长安南郊高阳原地区出土的四方高宗武周时期墓志》,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集刊》第七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76-86页。

[36]李文英、师小群:《唐普安公主及其夫郑何墓志合考》,周天游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1年,第267-271页。

[37]王月华、岳绍辉:《唐李玄济墓志考略》,《碑林集刊》第七辑,第70-75页。

[38](宋)乐史撰,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528页。

[39]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78页。

[40]《新唐书》卷四《则天皇后本纪》,第100-102页。

[41]《新唐书》卷八十二《十一宗诸子传》,第3627页。

(郝明,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