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初的赤牒授官
侯 韬
唐承隋制,武德初年,国家草创之时,更是如此。但此时唐高祖所推行的选官之法却和隋代“内外一命,悉由吏曹,才厕班列,皆由执政”[1]的政策截然相反。官员紧缺的唐王朝将选官权力下放,让地方政府以赤牒自行选补官吏。这种现象引人深思,长期以来学者在论述唐初选官情况时亦有所涉及。吴宗国先生认为,赤牒官的选授实际上是为了适应唐初官员不充的政治形势[2];宁欣女士则进一步指出:此时国家草创,制度未立,选人与官阙并未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再加上朝廷缺乏人才,因此才有赤牒补官[3];而董劭伟、张金龙两位学者,为论述唐前期吏部在选任官员之时是否占据主导作用,而对赤牒官的一些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和分析[4],但由于这些赤牒官存在时间较短,再加之所授官员大多数品秩不高,所以资料比较少,相关研究中着墨不多,也鲜有对其进行的专题探讨。故笔者希以拙见就赤牒授官制度本身论述之,不足之处,请各位学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