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的文人润笔

1.唐前期的文人润笔

在唐前期,金帛兼给是请文之人赠送润笔的重要方式。王勃能文,“请者甚众,金帛盈积”[13],过南昌时谒都督阎公,作《滕王阁序》,“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14]。唐书法家李邕“擅才名,尤长碑颂”,“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15]。因而杜甫有诗称其“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骐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16]。由此可见其所收润笔物之丰实。

绢帛被用作润笔,与唐前期实行“钱帛兼行”[17]的货币政策有关。在唐初,绢帛作为一种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一起进入流通领域,用于商品的买卖和交换。黄宗羲就曾注意到,“唐时,民间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18]尽管在流通领域,货币主要表现为钱帛两级体制,但作为一种支付手段,作大数额货币表示时主要用绢帛[19]。因此,在支付价值不菲的润笔时,绢帛显然比沉甸甸的上千甚至上万贯铜钱要轻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