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影响大非川之战胜负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从赏罚不信这一角度来展开分析,但绝非强调赏罚不信是决定这次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在大非川之战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赏罚不信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战前,虚设赏格,致使军队战斗力低下,毫无斗志,无法勇猛杀敌;战中,郭待封违抗军令,却不加以处罚;而在战争结束后,朝廷对薛仁贵、郭待封等人却异罪同罚、重罪轻罚,并未对郭待封在战争中多违节度、不遵号令之举加以追责,只是与薛仁贵一起被“免死除名”。刑罚不当贻害无穷,甚至对李敬玄、刘审礼青海之战或者萧嗣业以后征讨突厥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唐高宗就把萧嗣业战败的原因归结为大非川之战后惩罚力度不够。可见赏罚的确对战争的胜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只有合理运用赏罚,才能使将领恪守军令,士兵勇猛作战,如此,则会大大提高战争的胜率。
注释
[1]刘安志:《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高宗咸亨年间的西域政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8辑,2001年。
[2]吕博:《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2010年。
[3]林冠群:《由地理环境论析唐代吐蕃向外发展与对外关系》,《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台北),1991年,第241—274页。认为吐蕃军队对于青海高原的地理形势和自然环境较为熟悉,反观唐军就较为陌生,吐蕃运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对付唐军,成为唐军失败的原因之一。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历史研究》2004年第5期。提出高山(原)反应是唐军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非川之役中败北的主要原因之一。
[4]周伟洲:《吐谷浑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109页。认为唐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在军事力量上的悬殊;此外,吐蕃还得到吐谷浑降部的协助。陈楠:《公元七世纪中后期唐、蕃对吐谷浑的争夺》,《藏史丛考》,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95—109页。指出唐朝在征服吐谷浑后,并未建立起坚强的统治,于吐谷浑人有威无恩,不能得到吐谷浑人有利的援助;薛仁贵统军西征时,吐谷浑诸部早已降服吐蕃,各部的首领均倾向于吐蕃,因此唐军在作战时无法得到当地人的指引和帮助。才让:《吐蕃史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5页。认为由于郭待封贪功冒进,不听指挥,使得唐军辎重尽落吐蕃之手,进而导致唐军的战败。
[5]《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93页。
[6]《旧唐书》卷九十二《魏元忠传》,第2949—2950页。
[7]《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传》,第2782—2783页。
[8]黄约瑟:《薛仁贵》,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32页。
[9]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10](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四五六《将帅部·不和》,中华书局,1960年,第5405—5406页。
[11]《新唐书》卷一一一《薛仁贵传》载:“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与仁贵等夷,及是,耻居其下,颇违节度……待封初不从,领辎重踵进。”中华书局,1975年,第4142页。《资治通鉴》卷二〇一,高宗咸亨元年(670)作“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待封不用仁贵策,将辎重徐进。”中华书局,1956年,第6364页。(唐)杜佑撰:《通典》卷一六〇《兵十三》绝粮道及辎重条记:“待封不从仁贵之策,领辎重继进。”中华书局,1988年,第4115页。《太平御览》卷三三四《兵部六五·辎重》载:“待封不从仁贵之策,领辎重继进。”中华书局,1960年,第1534页。
[12]《资治通鉴》卷二〇一,高宗咸亨元年(670),第6364页。
[13]《新唐书》卷一〇一《萧瑀传附萧嗣业传》,第3952页。
[14]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45—46页。
[15]《旧唐书》卷八十四《刘仁轨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93页。
[16](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太宗皇帝《赏渡辽战功诏》,中华书局,1983年,第91页。
[17]《旧唐书》卷九十二《魏元忠传》,第2949—2950页。
[18]《旧唐书》卷九十二《魏元忠传》,第2949—2950页。
[19]《全唐文》卷五五〇韩愈《论淮西事宜状》,第5569页。
[20]《隋书》卷六十七《虞世基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572—1573页。
[21]《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开元十六年七月条,第11585页。
[22]《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高丽传》,第5326页。
[23]《新唐书》卷二二〇《东夷·高丽传》,第6190页。
[24]《通典》卷一四九《兵二·杂教令》,第3819页。
[25]《旧唐书》卷五十七《李高迁传》,第2297页。
[26]《旧唐书》卷五十七《赵文恪传》,第2296—2297页。
[27]《资治通鉴》卷二一一,玄宗开元四年(716),第6721—6722页。
[28]《旧唐书》卷一三九《陆贽传》,第3810页。
[29]《旧唐书》卷九十二《魏元忠传》,第2949—2950页。
[30]《资治通鉴》卷二〇二,高宗仪凤三年(678),第6387页。
[31](唐)李筌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三《杂仪类·誓众军令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32]《通典》卷一四九《兵二·杂教令》,第3824页。
[33]《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三《杂仪类·誓众军令篇》,第34页。
[34]黄约瑟:《薛仁贵》,第135页。
[35]《通典》卷一五〇《兵三·料敌制胜》,第3834页。
(李学东,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