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陵文物看唐代的文化交流

从唐陵文物看唐代的文化交流

麻丽娟

唐代中国政治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唐代统治者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远利益和边疆安全考虑,主张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采取了“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1],即用文治和武功、招抚和征讨两种手段,达到维护国家统一、版图完整的目的。与此同时,唐代的统治者还具有远大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开放意识,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确定了唐王朝的开放政策,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唐代的开放政策主要表现为:允许少数民族人士和外国商人来境内贸易;资助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为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大开方便之门;允许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在朝做官等等。由于实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中原与边疆联系紧密,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关中地区现存的一些唐代石刻、壁画和陶俑,既是很好的美术作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