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陵石刻及其建制

一 唐陵石刻及其建制

陕西关中地区唐陵石刻遗存资源丰厚,历来有“三百里露天石刻博物馆”之称,除十八座唐代帝王陵园外,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族的墓葬,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石刻遗存,因此唐陵石刻艺术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亦包括除唐十八陵以外唐顺陵的石刻内容,这些石刻遗存与唐帝陵石刻遗存共同形成唐陵石刻群,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有着完整的雕刻艺术及装饰图像体系。

唐代帝王陵园在陕西关中地区共有18座。初唐时期的帝王陵园规模和建制因袭汉魏之风,唐献陵石刻艺术风格接近北周石刻艺术风格,唐昭陵初创“因山为陵”的营建方式,由于是唐代第一座因山为陵的陵园,昭陵石刻列置完全不同于其他陵园的石刻建制。唐代帝王陵园自乾陵形成固定的石刻建制,以后各陵石刻数量及种类严格遵循祖制,个别陵园石刻数量有所增减。各陵均在陵园南朱雀门外神道两侧由南向北依次列置石柱一对,翼马(或獬豸)一对,鸵鸟一对,仗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石狮一对。在北司马门外列置石狮一对,仗马及控马人三对,青龙门和白虎门各列置石狮一对。其后,每座陵园四门外石刻内容及数量大致相仿。中国古代社会帝王陵园的建造属于国家重大工程,直接受制于国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与国力的盛衰有着直接关系,因此陵园石刻的体量及造型的精美程度以及石刻原料的优劣程度都能够最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时代变迁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石雕艺术表现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