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散文

唐朝散文

初唐时期,依然盛行自六朝以来的骈文文体形式,骈文讲究声韵、对偶、典故,辞藻华丽,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驰名者当属“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及“文章四友”(即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到了天宝年间,由于古文运动的勃然兴起,尤其以韩愈的散文独领风骚,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唐朝的古文运动在文体革新运动主将韩愈、柳宗元身后逐渐衰退,“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68]。古人以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比喻韩愈是受人仰慕的杰出人物。到了唐末,骈文再度兴起。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散文成就最高,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清嘉庆十九年(1814),董诰、徐松等仿《全唐诗》体例,以清内府旧藏《唐文》为蓝本,并从《永乐大典》、四部典籍、释典、道藏、方志及碑帖等书中采辑唐人遗文,编纂而成《全唐文》一千卷,共收唐、五代作家3035人,文20025篇,并附有作者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