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贞观政要》看魏徵的知识结构
郑 豪
《贞观政要》是唐代吴兢编著的一部有关唐太宗君臣探讨治国理政的言论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一部初唐政治史。何金铭指出,《贞观政要》在内容上“涉及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一批大臣的问答,以及这些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其中占篇幅最多的是魏徵。《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魏徵‘前后所谏二百余事’。仅《贞观政要》记载的,就有魏徵向唐太宗的面陈诤议50次,写呈唐太宗的奏疏11件,数量之多,压倒了其他一切大臣。几乎可以说,《贞观政要》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魏徵谏唐太宗录”[1]。据笔者初步统计,《贞观政要》中直接记载太宗与魏徵论政的条目就有近80章之多,占到全书条目的近三分之一。由于《贞观政要》保存了大量有关魏徵政论的珍贵史料,本文试图以此为据,探讨魏徵的知识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