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格审定

(三)资格审定

资格审定的过程在早期极为松散,《通典》描述为差人赴选之后,“至则授官”[30],《新唐书》记为“至则授用”[31]。可见门槛之低,几近于无。在武德四年至武德五年间,由于“求者渐多,方稍为沙汰”[32]。但之前曾以河南道安抚大使身份赤牒补刘仁轨息州参军的任瓌,在其《旧唐书》本传中这样记载:“瓌选补官吏,颇私亲故,或依倚其势,多所求纳,瓌知而不禁。”[33]任瓌一直担任外官,但此处却提及他选补官吏之事,推测选补之官还不在少数,其所指应是担任河南道安抚大使时期所选补的赤牒官。同样,担任慰抚大使的郑善果,“坐选举不平除名”[34]。所以,“沙汰”的标准还是依各地长官的个人意愿而定,故而选拔之人才的含金量难以保证。吴宗国先生也认为,这些人没有出身资格的限制,文化程度也很不一致[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