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装饰图像的特征及典型图像

1.唐代装饰图像的特征及典型图像

开放的唐代是一个焕烂求备的时代,在西方文化和胡人文化的影响下,装饰艺术也同样较前人有所发展,唐代的装饰艺术风格更加丰富、饱满、华丽、富贵和繁复,纹样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动物、植物和几何图像。唐代的装饰图像在敦煌唐代壁画以及众多考古实物中层出不穷,初唐装饰图像多为鸟兽;盛唐鸟多于兽,花鸟和花卉数量日增;中唐花鸟和花卉成为主流;晚唐花卉仍然占主导地位,兽形图像已经很少见到。

唐人将装饰图像大量的使用在织锦、金银器物上,具有丰满华丽、雍容饱满的特色,在形式上,吸收包容了外来纹样的新造型,把汉魏以神话为中心的装饰内容转化为面向自然生活,描写现实景象,使人们的审美取向发生重大变化,唐代主要的装饰图像有联珠纹、卷草纹、宝相花、瑞锦团花。

唐前期,动物纹样地位突出;唐后期,植物纹样更加重要。主要纹样有以下几类:动物类:练鹊、鸳鸯、鸂鶒、孔雀、鸾鸟、鸡、鸭、龙、凤、牛、羊、马、翼马、狮、翼狮、鹿、野猪头、大角野山羊、蜂等;蝶植物类:莲、菊、牡丹、葡萄、石榴、忍冬、卷草、宝相花、变相宝相花、心形花瓣、花树、各式小团花等;几何类:条、格、菱格、棋局、规矩、龟甲、波折、人字、圆珠等;其他类:水波、流云、新月、双斧、展翼、狩猎、骑士、双人侍坛、“胡王”牵驼、卍字、吉字、同字、贵字、山字、天字、王字。[5]

①卷草纹图像

卷草纹源于忍冬纹,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样。由忍冬纹和云气纹演化而来,经艺术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卷草纹集多种花草植物(如牡丹、莲花等)特征于一身,是经夸张变形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象性装饰样式。因盛行于唐代也叫做唐草纹。唐草纹图像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物件。如图5所示敦煌壁画中的卷草纹边饰。

图5 唐代敦煌壁画卷草纹边饰

②宝相花图像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隋唐时期。这种纹饰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而流行的图案,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经过艺术加工组合而成。宝相花采用多种花卉的样式唐代初期期多采用莲花的造型而到中晚唐则以牡丹花的造型为主,宝相花纹饰在纺织品、铜镜、金银器、唐三彩、敦煌石窟藻井中应用较多。如图6所示宝相花应用的典型代表。

图6 宝相花纹饰

③瑞锦团花图像

唐朝的瑞锦团花纹样由不同的花果植物构成(如牡丹,石榴,荷花等),或由花果动物组合在一起构成,采用对称和均衡两种结构形式。开元年间,唐人的欣赏眼光转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然花卉,装饰风格由抽象图像向写实图像转变。在宝相花向团花演变的初期,花瓣依然还保持着宝相花对花瓣抽象的变异处理,但又具有了写实纹花瓣独特的云曲叠晕的某些造型。开元稍后的牡丹纹的突出特点是花头肥短,复层花瓣,花瓣边缘是云曲瓣。花形丰满,体现时代所赋予的“富贵”的内涵。但此时的牡丹纹与宝相花比较起来,相对宝相花来说更加趋向写实一些,又有海棠石榴纹的一些影响,可又比海棠石榴纹的瓣形要短些,而且翻卷的幅度要小些。到了晚唐时期牡丹纹在团花构图的框架内呈“S”状布局,如图7所示。

④联珠纹图像

联珠纹由一个个的小圆珠组成,圆珠或排成条带等形状,或围成一个圆圈,用以包围主题纹样,成为联珠圈。内置纹样的构图方式可单独、可对称。从6世纪中叶直到7世纪80年代(隋、唐前期),联珠纹是中国最重要的装饰题材之一。该纹样受波斯装饰艺术影响较大,有着浓郁的西方色彩。6世纪后期,小团花和联珠纹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联珠团花纹。相较于鸟兽纹,此纹样风格显得更加清丽秀雅。联珠纹在隋唐时期一直在创新发展,东方因素越来越浓。如图8所示。

图7 瑞锦团花纹饰

图8 联珠纹纹饰

唐人对联珠圈纹的改造应不晚于8世纪。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丝绸丰富,那里的一片联珠对龙纹绫带有“景云元年”(710)的题记,它虽然也装饰联珠圈,但联珠圈已改成为双层,外圈还变成小圆环。日本奈良正仓院的两种锦透露了略晚的信息,在联珠狩猎纹锦上,双层联珠圈又改易为内层联珠,外层卷草。在卷草凤纹锦上,西方情调的联珠圈已为中国风格的卷草取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