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四 结语

唐代是文人润笔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唐代润笔的盛行为后世润笔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唐代科举制的推行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助下,润笔现象虽然未能获得文人阶层的全部认可,但却一直延续并且为大部分文人所接受,社会上撰文收取润笔的风气盛极一时。此后,润笔在唐代发展的基础上向更加完善、更加灵活的方向延伸。不仅润笔的风气获得了更多认可,而且润笔的类型也更为丰富,出现了用文物字画、文房用具甚至歌姬侍女等作为润笔的情形,更加突显文人的生活特质。唐以后,润笔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大众日常文化需求的增加,世人对名人诗文书画的渴求,加之造纸业、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都使润笔日益成为文化与市场相结合的特殊商品,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并延续至今的社会风尚与约定俗成的“惯例”。

注释

[1](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续笔卷六《文字润笔》,中华书局,2005年,第286页。

[2]《隋书》卷三十八《郑译传》,中华书局,1973年,第1137页。

[3](宋)王楙撰,王文锦点校:《野客丛书》卷十七《作文受谢》,中华书局,1987年,第195页。

[4](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109页。

[5](清)赵翼撰:《陔余丛考》卷三十一《润笔》,中华书局,1963年,第663页。

[6]《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50页。

[7]《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第2559页。

[8](宋)苏易简辑:《文房四谱》卷一《笔谱·四之杂说》,中华书局,1985年,第15页。

[9](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2页。

[10](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卷五《补遗》,中华书局,2008年,第486页。

[11](唐)李肇撰:《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42页。

[12]《陔余丛考》卷三十一《润笔》,第665页。

[13](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笔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93页下栏。

[14](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一《王勃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29页。

[15]《旧唐书》卷一九〇中《李邕传》,第5043页。

[16](唐)杜甫撰,谢思纬校注:《杜甫集校注》卷七《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92页。

[17]关于“钱帛兼行”的情况,前人已有充分研究,此不赘述。可参见:李埏:《略论唐代的“钱帛兼行”》,《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第169—190页;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四章《唐代的货币》第一节《货币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4—227页。

[18](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第36页。

[19]史卫:《从货币职能看唐代“钱帛兼行”》,《唐都学刊》2006年第3期,第1—5页。

[20](唐)刘禹锡撰,《刘禹锡集》整理组点校,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卷四〇《祭韩吏部文》,中华书局,1990年,第604页。

[21]《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刘叉传》,第280页。

[22](唐)李绛撰:《李相国论事集》卷一《论安国寺不合立圣德碑状》,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3页。

[23]《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十七《不受润笔》,第340页上栏。

[24]《新唐书》卷一六九《韦贯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55页。

[25](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原本卷三十八)《奏韩弘人事物状》《谢许受韩弘物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78—679页。

[26](唐)李德裕撰:《李卫公会昌一品集》卷十八《让张仲武寄信物状》《再让仲武寄信物状》,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8页。

[27](唐)杜牧撰,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卷十五《谢许受江西送撰韦丹碑彩绢等状》,中华书局,2008年,第962页。

[28]《新唐书》卷一九四《司空图传》,第5574页。

[29](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卷二〇《请还田绪所寄撰碑文马绢状》,中华书局,2006年,第641页。

[30]《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原本卷三十八)《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第673页。

[31]《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酬绢九千匹》,第593页上栏。

[32](唐)白居易撰,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四《紫毫笔》,中华书局,1979年,第86页。

[33]《白居易集》卷三十八《鸡距笔赋》,第872—874页。

[34](唐)陆龟蒙撰,宋景昌、王立群点校:《甫里先生文集》卷十七《哀茹笔工文》,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8页。

[35]《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八(原本卷三十六)《毛颖传》,第631—635页。

[36]《文房四谱》卷二《笔谱下·五之辞赋》,第27页。

[37]《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笔耕》,第593页下栏。

[38](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三《润笔》,中华书局,1979年,第73页。

[39](宋)计有功撰:《唐诗纪事》卷六十八《殷文圭》,中华书局,1965年,第1017—1018页。

[40]《新唐书》卷一六九《韦贯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155页。

[41](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卷十二,中华书局,2002年,第251页。

[42]《容斋随笔》续笔卷六《文字润笔》,第286页。

[43](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五十七《翰林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51页。

[44]关于唐代文人的空间分布情况,可参见赵志强:《唐代文学时空研究》第一章《唐代文学家的地理空间分布》,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9页。

[45]《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六《先慢后敬》,第939页上栏。

[46](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话》卷三《墓碑》,中华书局,1979年,第82页。

[47](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十五《选举三·历代制下》,中华书局,1988年,第358页。

[48](清)陈鸿墀纂:《全唐文纪事》卷六〇《遭际》,中华书局,1959年,第755页。

[49]履园丛话》卷三《墓碑》,第82页。

[50](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卷六《碑碣》,中华书局,2005年,第58页。

[51]《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五《酬绢九千匹》,第593页下栏。

[52]《容斋随笔》续笔卷十六《唐朝士俸微》,第412页。

[53](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订,凌家民点校:《颜鲁公文集》(原本卷二十四)《与李太保乞米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8页。

[54](唐)刘长卿撰:《刘隋州集》卷七《题冤句宋少府厅留别》,中华书局,1985年,第76页。

[55]《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原本卷二十三)《祭十二郎文》,第380页。

[56]《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三(原本卷十六)《与李翱书》,第199页。

[57]《白居易集》卷三十五《律诗·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第791页。

[58](唐)元稹撰:《元稹集》卷九《三遣悲怀》,中华书局,2010年,第112页。

[59]《白居易集》卷五《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与王十一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第91页。

[60]《白居易集》卷五《初除户曹喜而言志》,第98页。

[61]《白居易集》卷三十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第736页。

[62]《白居易集》卷三十六《官俸初罢亲故见忧以诗谕之》,第820页。

[63]《白居易集》卷六十八《修香山寺记》,第1441页。

[64]《颜鲁公文集》外集(原本卷二十四)《乞米帖》,第408页。

(宋佳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