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死于非命说

二 李弘死于非命说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李弘极有可能正如《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言死于非命。其论证的重要证据是20世纪90年代出土的《阎庄墓志》。墓主阎庄乃是唐代名臣阎立德之子,又是李弘的太子家令。李弘卒于上元二年(675)四月,而阎庄死于同年九月。臧振先生在《西安新出阎立德之子阎庄墓志铭》一文中,首先对墓志中有关阎庄死因的志文作出解读,发现墓主阎庄之死与李弘之死有着很大关联。这段志文如下:“岂意彼苍冥昧,福寿徒欺,积痗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上元二年从幸东都,其年九月廿一日,遇疾终于河南县宣风里第。”这段关于阎庄死因的文辞可谓既晦涩又矛盾,既说阎庄遇疾病逝,“遇疾终于河南县宣风里第”,又说阎庄遭遇祸害,“缠蚁床而遘祸”,而令墓主“遘祸”的“蚁床”一词又令人费解。要解释清这段文辞背后的深意,关键还在于解读出“缠蚁床而遘祸”和“随鹤版而俱逝”这两句。臧振先生是先秦史方面的专家,他根据《诗经》《礼记》《荀子》等先秦文献,考证出“积痗”指长期为主人担忧,“蚁床”实指灵柩,“鹤版”即太子之棺椁。也就是说阎庄之死很可能与他哀悼太子李弘之死有关,但作为太子家令,哀悼太子实属正常之举,若太子属正常病故,那阎庄是不应当“遘祸”的。而志文后来又言阎庄遭“风霜”相逼,再联想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竟无阎庄其人,应当是阎家惧怕武后淫威,将阎庄除名了。臧振先生虽然倾向于认为阎庄和李弘均是死于非命,不过作者本着严谨的态度写道“当然,关于《世系》中无阎庄的确实原因,以及太子之死是否正常,尚有待进一步探讨论证。”[16]

根据臧振先生后来的自述,当初胡戟先生曾告诉臧先生,他发现阎庄之死与太子李弘之死在同一年,同属非正常死亡,很值得研究,希望臧先生写成文章发表[17]。而胡戟先生最初在《武则天本传》中也曾根据当时现有的材料分析,认为李弘死于痨病的复发,武则天鸩杀之说是李泌的杜撰[18]。不过那时《阎庄墓志》尚未出土,所以后来胡先生在新修订的《武则天本传》中又说到“但事情真是一波三折”,由于阎庄墓志的出土,“由此联想到李弘之死,判断的天平又倾向非正常死亡一边”[19]。牛致功先生也认为臧振先生的研究甚有见地,“阎庄从幸东都,负责李弘的生活。‘鸩之’必然与饮食有关,应该说他肯定知道李弘之死的真相。所以他受到牵连在所难免”[20]。于赓哲先生同样对臧振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可,并对之进一步阐发。他补充道:李弘是严格按照儒家礼教塑造出来的一位储君,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牝鸡之晨,为家之索”,武则天的精明强干和不加掩饰的权力野心必然引起他的反感,维护正统是李弘的不二之选,太子监国后军政大权逐渐掌握,这对武则天一定是如鲠在喉。“武则天杀子的根本原因在于李弘所代表的是李唐正统势力,与拥有雄心壮志的她格格不入,而矛盾被骤然激化的导火索就是久病的高宗意欲内禅太子,这样武则天攫取大宝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武则天很可能是在仓促中下此毒手的,太子家令阎庄大概就是此事的目击者”[21]。然而雷家骥先生认为李弘是因病而死,对臧振先生的观点尚持保留态度,“其疑能否成立,容有机会后论”;但不可否认当时的宫僚宰相们,“他们怀疑故太子李弘之死,甚至也可怀疑他们东宫同僚故太子家令阎庄之死”与武后有关[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