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结论

三 结论

墓志主人李行淹从墓志来看,其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尽管出身于皇室近枝,却生逢武周革命,由于处于幼年,免于被杀。唐中宗神龙反正之后,李行淹回到两京地区,相继承袭爵位并且入仕。但生不逢时,作为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东宫官员,在李重俊发动政变后被贬为州府上佐,最终在唐朝政局稳定,唐玄宗李隆基相继诛杀韦后、太平公主之后,李行淹再次担任东宫官员。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政局变动之后,回到中央的李行淹,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享受生活方面,对朝政则基本上不闻不问,最终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去世,享年40岁。通过对李行淹墓志的解读,可以看到从唐高宗去世之后,武则天把持政权,对李唐皇室、贵戚等大肆诛杀,实行酷吏政治。在唐中宗神龙(705)反正之后,又相继有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最终在唐玄宗开元初年,政局趋于稳定。随后唐玄宗相继任用姚崇、宋璟为相,从而开启了“开天盛世”。可以说李行淹的一生,宦历不显。作为宗室人员,尽管没有参与兵变,仍受到牵连。青年时期生长在边地,壮年回到两京,又相继发生兵变、政变,尽管没被诛杀,但仍受到牵连,被贬地方,断送了原本可以显达的仕宦生涯。如果把李行淹个人事迹放在初唐向盛唐转变的过程中,去体会当时社会发生的深刻剧变,进而再对“开天盛世”的出现进行思考。从对个人宦历的解读,进而去深刻体会制度层面在血雨腥风中发生的变化和升华,来体会“开天盛世”出现的可能性。

注释

[1]《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4页。

[2](英)杜希德:《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22—124页;(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291—1292页。

[3]《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4页。

[4]《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第1955—1957页。

[5]《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纪王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64—2665页;《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3577—3578页。

[6]《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纪王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64—2665页;《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3577—3578页。

[7]《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纪王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664—2665页;《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3577—3578页。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四,则天后永昌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第6458页。

[9]《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第2104—2120页。

[10]《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第119页。

[11]《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纪王慎传》,第2665页;《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第3578页。

[12]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18页。

[13]《旧唐书》卷七十六《太宗诸子·纪王慎传》,第2665页;《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第3578页。

[1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神龙元年,第6585—6586页。

[15]《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104页。

[16]《新唐书》卷七十上《宗室世系表》,第2106页。

[17]《唐刺史考全编》,第258页。

[18]《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第119页。

[19]《新唐书》卷八十《太宗诸子·纪王慎》,第3578页。

[20]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2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神龙元年,第6585—6586页。

[22]《旧唐书》卷四十二《职官一》,第1804页。

[23]黄正建:《唐代的“起家”与“释褐”》,《中国史研究》2015年第1期。

[24]《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第1864页。

[25]赵望秦:《略论唐代官制中的“守、行、兼”制度》,《唐史论丛》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26]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979页。

[27]《旧唐书》卷四十四《职官三》,第1916页。

[28]严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105—115页。

[29](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神龙二年,第6604页。

[30]《新唐书》卷八十一《三宗诸子·节闵太子》,第3578页。

[3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景龙元年,第6612页;《新唐书》卷八十一《三宗诸子·节闵太子》,第3578页。

[32]《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第1299页。

[33]《新唐书》卷八十一《三宗诸子·节闵太子》,第3578页。

[3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唐中宗景龙元年,第6612页

[35]《隋唐五代史》,第147页。

[36]《新唐书》卷四十一《地理五》,第1070页。

[37]翁俊雄:《唐代的州县等级制度》,《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38]严耕望:《唐代府州僚佐考》,《唐史研究丛稿》,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第105—115页。

[39]吕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40]《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三》,第1004页。

[41]《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124页。

(王庆昱,暨南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