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顿和斯皮克

伯顿和斯皮克

1815年至1857年间,许多白人,尤其是英国探险家纷纷涌入非洲。当人们发现奎宁能够有效治疗疟疾(不管停留时间长短,只要进入疟疾病区,通常会有三分之一欧洲旅行者因此丧命)时,去往非洲的探险家人数不断增加。伟大的探险家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和约翰·汉宁·斯皮克之间的合作,虽然看似不大可能,结果却发现了尼罗河的源头。

1821年,伯顿生于英格兰,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富有的军官。伯顿可能是19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语言学家,精通30种语言,还能流利地讲多种其他语言。在牛津(在那里,他自恃远远比其他同学更聪明,这种态度自然招致他们的厌恶)不安定地度过了一段时间后,伯顿参军并在印度服役8年。他在印度完善了自己的语言技巧,尤其是阿拉伯语。32岁时,他开始了令他远近闻名的探险,他将自己伪装成虔诚的穆斯林朝圣者,完成了哈吉即麦加朝圣之旅,并宣称自己是第一个这样做的欧洲人。

当旅行结束后在开罗休息时,伯顿遇到了一个传教士,他刚刚去过东非,从那里的部落死里逃生。伯顿倾听了他的故事后,不仅没有感到气馁,反而制定了深入那里的计划,以便找到“尼罗河的源头”。1854年,为了使自己有足够实力来进行此次探险,他决定去索马里兰(即如今的埃塞俄比亚)探险。但就在探险队出发前,一位队员死去了。于是伯顿同意带上一位休假中的陆军中尉,即约翰·汉宁·斯皮克。

27岁的斯皮克比伯顿年轻6岁,但性格却与他极为不同。斯皮克出生于一个古老的英国家族,他有着高大的身材,蓝色的眼睛和苍白的肤色,举止看起来十分沉着冷静。他远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探索能力也无法与伯顿相提并论。事实上,斯皮克最大的爱好就是狩猎,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脉到处打猎。斯皮克打算利用军团休假的时间,在非洲中部神秘的月亮山(即如今的鲁文佐里山)进行为期两年的狩猎探险,传说那里是尼罗河的发源地。

斯皮克加入了伯顿探险队,前往索马里兰(尽管很大程度上伯顿都是自己进行探险的)。一天午夜,索马里部落成员袭击了斯皮克和伯顿在海岸上的营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击退了索马里兰部落,但伯顿的左脸颊被长矛刺伤,从那以后便留下锯齿状的伤疤;斯皮克曾受伤并大约12次被俘虏,不过后来他都得以逃脱。尽管斯皮克宣称,伯顿指控自己在战斗时非常胆小,但两年后他们二人还是同意再次合作进行史诗般的探险,来共同寻找尼罗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