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化探索为切入点的缘由

(二)以现代化探索为切入点的缘由

新时期黄梅戏的时间跨度虽然只有30多年,所涵盖的地域也主要是安徽、湖北两省,但这一时期黄梅戏的新创剧目多达数百个,还有不少经典老戏在这期间在多地反复上演,可见其“块头”并不算小。要想深入把握这一研究对象,必须选择一个能触及其本质的角度,面面俱到是很难深入地把握这一研究对象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笔者认为,坚持进行现代化探索既是黄梅戏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黄梅戏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我国两百多个尚且存活的戏曲剧种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以此为切入点,能抓住新时期黄梅戏的“牛鼻子”。新时期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之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在谈到黄梅戏的探索精神时说:

从严凤英、王少舫时代开始,黄梅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索新路。新一代黄梅人延续了这一优良传统,虽然所排演的探索剧目中,有的很成功,有的则引发过不小的争议,但探索是我们一贯的精神,不探索肯定死路一条。[1]

蒋建国的这一看法,大体符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新时期以来黄梅戏的实际情况。老一代黄梅戏人陆洪非、时白林、严凤英、王少舫,新时期黄梅戏的代表人物金芝、陈精耕、马兰、韩再芬、黄新德、蒋建国、杨俊、张辉等无不是现代化探索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黄梅戏一直没有停下现代化探索的脚步。

黄梅戏是我国地方戏中有很强代表性的剧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它声名不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来年间,凭借脱胎换骨式的现代化改造,具有很强创新精神的《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等几部剧目广为传播,骤然名满天下。进入新时期以来,黄梅戏又推出了一批影响较大的探索性剧目,如《无事生非》《风尘女画家》《红楼梦》《秋千架》《斛擂》《徽州女人》《徽州往事》《雷雨》《贵妇还乡》《妹娃要过河》《小乔初嫁》等。这些剧目在风格上不同于《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但大多具有黄梅戏的基本特色,有的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进入了我国新时期戏曲代表作的行列。

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围绕着黄梅戏要不要进行现代化探索,如何进行探索,探索的成功经验及失败的教训有哪些等问题所展开的争论也相当激烈。这一探索及其相关理论探讨对于黄梅戏在当下生存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地方戏如何走出困境,如何面向未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不要现代化,如何现代化,是所有进入新时期的戏曲剧种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解析新时期黄梅戏的现代化探索,亦能为正在焦急地寻找出路的绝大多数戏曲剧种“把脉”,这正是笔者以此为切入点来研究新时期黄梅戏的重要缘由。

黄梅戏是我国地方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新时期黄梅戏在我国现有剧种中的代表性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增强,以其为研究对象能收“窥一斑而知全豹”之效。关于这一点下文还将作进一步阐发。